
“一粒稻米要经过播种、耕田、拔秧、插秧、施肥、管水、收割、晒谷、碾米等多个环节。”“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食。我国水稻种植有7000多年的历史。”
9月17日上午,以“健康稻米育成记”为主题的邓子新院士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讲堂第5讲活动,以及2021年武汉市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市黄陂区三里桥及武汉市农科院北部园区成功举办。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武汉种业协会、武汉农学会、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围绕健康稻米新品种选育进行学术交流,不仅是水稻新品种发布会,更是“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的分会场,也是庆祝武汉农学会成立70周年的系列活动。活动以现场参观和场内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现场评鉴水稻新品种后,邓子新院士科普工作室又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水稻育种、绿色稻米的历程的科普讲座。
整个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的模式展开。武汉市农学会、武汉市种业协会的种业专家、农业部门、科协部门及参展企业60多人参加了现场观摩会。线上在“湖北日报”客户端、“农村新报”微博、“湖北日报农村版”视频号同步直播,历时3.5小时,吸引了60多万人次观看。


观摩会上,武汉种业协会会长崔登维介绍了参展水稻新品种的生育特性、穗粒结构、群体表现、综合抗性米质等级等。武汉市农学会及种业协会专家组成评审团,对61个展示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游艾青,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副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龚德军分别作了关于水稻产业发展及生态稻米的科普讲座。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执法支队队长王文高对这次活动的示范效果和科普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秋收”是中国人最富有情怀的农业活动,大到航天梦,小到一餐一食,都能开到它的影子。开展好水稻新品种展示和科普活动对引导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看禾选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具有积极作用。打造武汉水稻品牌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提高科学育种的水平,繁育出更多优质水稻品种;二是要深挖现有水稻品种的价值,使得优种优用,让农民获得高产丰产得到实惠。(张凯、余军、李良鹏、陈雪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