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3-27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2018-03-27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作者: 智慧启蒙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14:11 被阅读0次

                                      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高旷

        摘要:感觉是最初的认知来源,感觉的端口是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既是感知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障碍;科技手段如果不能改变人的生理属性,人就永远不能超越自身的体验与认知局限,即便是用发展的眼光与充分运用逻辑来看,最终也不可能做到全验、全知,只可能是偏知、偏见。

        关键词: 客观  体验  认知  角度  立场  真相

         从拙作《人认知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一文,我们知道:其一,感觉是一切见、闻、觉、知、识的最原始资料来源,感觉来源的最初端口是感觉器官。其二,人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及其狭窄;其三,不同生命对外界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是不同的,是定向的;其四,人对自然界中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其五,人对感性经验、抽象理论的获取,时时刻刻离不开感觉器官与感觉经验或明或暗的参与;其六,任何生命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偏知与偏见,而不是正见与遍见。

        如果感性经验既有限又偏见而且还是失去本来面目(失真)的,那么,建立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的所谓理性经验就一定可靠吗?人到底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自身世界呢?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一般认知倾向与方式来看可能性很小。

         一    科学技术能否帮助人类解决这个问题?

         1   科技的用途与方便

         无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舒适:减轻劳动强度,交通快捷便利,信息交流方便,衣食丰富多彩,居所富丽堂皇。更不可否认,物理科学的长足发展极大地拓宽人类的感官体验与认知视野,而且更为有力地校正了以前的诸多错误观点;在获得海量相对准确信息的同时,也逐步推翻了过去信息的诸多谬误;有些看似铁定正确的理论,在不一样的时空、速度、维度等等变化的条件下,不再成立,各种学科得以繁荣发展。

         2   科学的仪器、工具与理论到底能否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呢?依靠科学技术认知世界,无非是科技工具与及其理论体系来协助人们来认知、理解这个世界。

        笔者认为这种借(假)物究物式的研究,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体验、认知框外信息的困局,譬如,无论科研仪器如何发达,人类还是不能看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也听不到超声波与超声波,也看不到如实的原子与分子,乃至更细微的微粒与各种场(电磁、光磁等),只能通过科技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对于观察者、实验者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理论知。人类的有限感功决定了: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若非如此,除非科技能改变人类的生命状态,亦即生命属性。譬如,超皮肤承受力的高温(低温)与高压(低压),只可能是伤害,而不会是超越承受力的体验。超越感觉器官极限的外部刺激信息只能是伤害!

         3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上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技术与理论的每一次长足发展,都是对以往的认知(理论)做适用范围上的界定或直接否定。只要人类存在,科学就会不停的向前发展,该认知动态就永无尽期。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他获得的所有信息,在当时、当代可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是相对正确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毕竟,人类个体与群体都是具体的、有生灭的,而不是永恒的。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来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客观、如实的不可知论。

         4    小结

        人类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逻辑思维,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也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也只能是定向的、定量的、偏狭的、有限、有角度与立场的体验与认知!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生产、生活的方便与舒适,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海量的知识与经验,但不可能解决终极实相与意义问题!所以,科学技术与理论能给哲学提供某种佐证,但不能代替哲学、智慧。

         二     基于个体感性经验、抽象理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会障碍人类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1  死执的自我角度与立场不可避免地障碍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人类(其它生命一样)很大程度上总是站在人类自身益害的立场上来衡量物、事、理的真假、是非、好坏、美丑------这个层面上的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是不根本客观的,是有选择性,是有角度的,是有立场的!这种角度、立场下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能说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相对正确,相对于人类正确而已!

        杂草与庄稼都是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庄稼本来也是草类的一种,二者本来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是,人们生活、生产实践中,总是想方设法地清除杂草、保护庄稼。所以者何?庄稼能维系人类的生存,杂草则不能。

        人们常说青蛙是益虫。其实,青蛙何曾是益虫,它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生物链中的一环或一节而已!只是因为它们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都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如此已!益虫者益谁?益人类而已!与昆虫何益?不仅无益,且是大敌大害!

        其实,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生物链中,最为强势的一链而已。人类之于其它生物,以及对于地球本身而言,未必不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和破坏者!

       2   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更是人类体验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层层障碍

      作为具体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因受历史时期、宗教信仰、人种、种族、国度、政治制度、经济地位、知识结构、从事行业、生活区域、风土人情、特殊的个人经历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观待物、事、理的角度和立足点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水火不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小事,学校里,小学生问老师,上帝是否真实的存在,这位老师给学生以否定的答案,结果,招致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不满,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个事件如果是发生在中国,假设老师给这个问题以肯定的回答,同样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二十世纪,人类存在两大极端对立的意识形态,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至今余殃未尽!观其根本,也不过是各执一思想、一理论、一角度、一立场而已,都不过是立处即真,非立处即假、即非、即坏而已!

      人类的所谓理性思维看似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深究起来,也是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

        三   逻辑能否帮助人类解决这个问题?

        逻辑不外乎是一种大脑的纯粹思维方式,笔者从不否认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极大地提高人(包括其它生命)的思考与领悟能力,能够达到某种智慧境界;本文不具体的谈逻辑,但是也未离开逻辑。

        笔者所否认的是人身体不能跟随思想如实达到某种智慧境界。譬如,您可以从逻辑与事实上推论各种生命状态,但是,您事实上难以做到这种状态。当然,我绝不否认逻辑是通向某种实际的路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路标!

        不同智慧生命的逻辑与实践差异悬殊,如“降心为不为”,“思无思之妙”,“思尽还源”等。

        总结

        人(包括其它生命)的生理解构决定了,感官功能以外的,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不可思议终究不可思议。而,感官功能以内获知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感功以外的信息是无限的。

        况且,感功以内的信息也未必是正确的,从科学意义上讲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有怎样的生理、心理感知功能,就会获得怎样的“实体信息”,认可怎样的逻辑“世界”,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认知、认可,什么样的生命臆定(或称立法)什么样的“世界” 也就是所谓的天(自然)人(生命)合一。         

         即便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人实在“当然无法越过人的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不仅如此,其它高级生命也难以改变这种状态。如能改变,则生命的根本属性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那就是:处无生慧,现有生相。

        总之,人类就目前的一般认知倾向与方式来看,不能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人类必须学会谦虚与敬畏。

参考:高等医学教材

国学经典

佛教典籍

《人认知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已入选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第59分组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组,可以直接百度与360搜索即可

高旷        15953486771          微信gk77777771

相关文章

  • 2018-03-27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

  • 站在第三视角看自己

    人会对自己有一种认知错误,对自己认知过高会导致自负,对自己认知过低会导致自卑,所以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很重要。...

  • 哲学认知_三个模型思维 李教授

    人类认知的两个疑难 人类理性能否认知客观世界? ——哲学认识论 人类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认知心理学 针对理...

  • 中医科学论第三章第一节(2)

    所谓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不能掺杂任何的猜测想象因素。 “认知”是科学的必备条件,没有对客观“事实...

  • 穿越时空来“识”你

    这里的“识”,是指人的认知。认知,又称认识,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https:/...

  • 社会认知两级分析

    认知的世界,跟真实客观世界有偏差。一个人的社会认知,应呈不确定态势,不要相信宿命,要去掉认知固化,无常才是常态。 ...

  • 提高孩子认知

    没有任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是一帆风顺的,为此,很多孩子在遭遇挫折和坎坷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无法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

  • 读书笔记

    内容要点: 1.对客观世界有100%客观的认知,同时, 对自己有100%的客观认知。 2.家长应聚焦在把自己变成更...

  • 半日谈:“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吗?”

    ​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人能绕过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样子必...

  • 青少年社会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

    人的认知能力不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脑的认知中更重要的是对群体和个人(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社会情绪能力同样对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3-27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zj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