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哲学之光
2016年读书总结(十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后的肺

2016年读书总结(十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后的肺

作者: 琼途 | 来源:发表于2017-09-15 07:13 被阅读165次
    法国大革命灵魂-卢梭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后

    我没有办法像别人书评中写的那样领悟此书真谛。虽是在写总结,却可能与此书关系不大,偶尔断章取义或者仅是断章而已。阅读西方经典的目的是在不同思想体系之间认识“自我”。当读到"神让你做什么样的人?现在,你在人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对此,你应该有所思考。(25页)"之后,决定写点文字纪念这本书。

    十月十一日开始读《不平等》,内容艰深进度缓慢,但还是坚持读了两遍,其中第二遍的收获超乎想象,像这样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也许是经典的力量在发酵。近年来几乎沉浸在中国近代史的故事中,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生活需要更多挑战,若每天品熟悉的味道,听熟悉的音乐,读熟悉的文字,被固化的生活没有任何新鲜可言,即慢慢死去。拨开文字制造的迷雾,发现世界已经不是以往所认知的世界,而是时间的简单堆积。我艰苦地穿越最贫瘠的表面,努力进入核心区一探究竟。剥去围绕在建筑物周围的沙尘时,我们才能够瞥见这栋建筑物不可动摇的根基,才能够学会尊重他的基础(24页)。当我们跟随现代理念追求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等概念的时候,时常漂浮在社会生活的潮流思想和常见社会假象时空中,茫然不知飞离地面的高度多么恐怖。二十多年的生命历程,独有年龄和疑问在逐渐增多,尤其是有关基本问题。所以只能苟且地带着疑问生活,带着疑问读书,带着疑问走路,在生命终点不知能否得到答案。十八日登上开往西北张掖的列车,除了吃饭睡觉只有用文字打发时间。五天内读完毕宇飞的《推拿》、许倬云的《大国霸业的兴废》和卢梭的《不平等》。出发之前纠结带什么书,最后决定《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和《不平等》,计划在西北期间将《重读马克思》的总结写完,总结整理阅读两遍之后的书中空白处写下的文字,没想到却先总结《不平等》。

    基本结论大概是这样:如果我们从这些不同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平等发展的足迹,我们会发现法律和私有财产的形成是不平等形成的第一阶段;法官的设立是第二阶段;而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因此,第一阶段催生的是贫富的差距,第二个阶段造就的是强弱的悬殊,第三个阶段诞生的则是主人与奴隶的对立。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是不平等的最后阶段,是所有其他不平等终将抵达的彼岸。这一阶段将一直持续,直到新的革命将政府彻底瓦解或者使其向合法制度靠拢为止(110页)。

    读书越少越容易对环境不满,读书越多越对自己不满,读书少,看问题往往失于主观简单,归咎外因,牢骚抱怨。书读多了,人变的谦逊,沉着,明晰,更加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视野提升,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迷途知返。多年行走在路上,由厌恶读书到强迫自己读书再到习惯读书。有一段时间以为书以量取胜,大范围涉猎各种信息,五味杂陈,却发现此理念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有一段很鸡汤的文字: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度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我是人而非神,并非无所不能,无法获得任意有用的信息。曾幻想讲很多国家语言,幻想成为多学科专家,后来才知道这都是无知者的表现,心比天高,能力比碗小,不甘堕落却又不思进取。一个人若具有整合别人优势的能力或者被别人整合的优势,用优势成本获得团队合作的联合力才是托起梦想的最基本途径。当然整合别人优势的难度大于成就自己的优势,而获得所有必要信息却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历史中不管是人物还是事件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随时可以转换成爆炸源,皇帝宰相黎民百姓均难幸免。多数有冲动的人在历次斗争中被不明的剥夺生命,剩下几个幸运儿站在历史潮头,独领风骚数百年。而此骚气是建立在死去的骸骨之上,脚下祭奠着无数先辈的控诉和无奈。剩下的人无法跨越被禁锢的思维防线,容易成为统治者希望成为的样子,体面的委身为奴。尽管自身承受着巨大的非人痛苦依旧能感觉到被奴役的快乐。我是大多数中的一个,微不足道却又怀揣着世界野心,终将还得变成别人希望的样子—恭顺的子民。

    最近读书总会涉及到欧洲史的部分内容。一次在网上看到几幅漫画,用娱乐的形式演绎欧洲三千年,后来根据其条理我在日记本上做了简单的图形总结,虽然混乱,但对欧洲历史概念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一直以来,欧洲史给我的感觉异彩纷呈,充斥着无数战争、革命、种族、宗教、病毒、主义等词语,均可描述欧洲这片活跃的土地。虽然本身尚不具备对明清史真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多少可以感受到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读明清史是这样的感觉:压抑、阴暗、固步自封、危机四伏、开国与灭种、继承与篡权、改革与革命、统治与叛乱。但依旧不能主观臆断地全盘否定大明清帝国,其生命存在的时间长度即可证明其必有伟大之处,可伟大的又是什么呢?也许是我的角度有问题,而暂时只能代表我的角度。记得大学期间有一门课程叫《中国近现代史》,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醒我们牢记中华民族曾经的低潮和屈辱,但实际上无人关心我们的曾经,更无人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我想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我们都太单纯,一生只有四个愿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相爱无伤,狂吃不胖”,理解不了教育者的一番苦心。这应该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古老中国颤颤巍巍走到今天,文明未曾真正被时间切断,实属不易,虽然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系统,但是又积淀着大量的不可理喻。下一步怎么走?我想最重要的稳定。
    时间是一把筛子,筛孔万千种,有人撞上去粉身碎骨,有人却全身而退,而我不知自己能否延续生命。不管以后是否满足期望,都有必要了解期望值的多少,转移一些中国史的阅读时间到欧洲史中寻求刺激。寻找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的混乱,寻找其中说不清的规律和道不明的脉络,或者正是利用这种混乱来分析来自沉稳中国史的根源。欲知中国,必先知世界,欲知世界必先知欧洲。世界像是大哑铃,而其两端正是中国和欧洲,伊斯兰文明占据着中间相对细弱的地方,却足以扛起两端的沉甸甸,虽运行的稳定性有待观察,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是稳定的。世界动力源有三个: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和欧洲文明,三者可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构成鼎立的局面,怎样博弈有必要付出努力进行研究,前提是需要对历史有精深的了解和感悟方可勇敢面对未知。

    思想引领行动但不决定行动。社会变革之前必定有思想的革命,而思想的革命需要现实压力下方可产生,历史事件中的关联性恰巧证明这一点。甲午战争之后的戊戌变法及之后的晚清宪政,民国乱象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成功颠覆,无不说明时间的延续性及思想变革的巨大能量。每个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或强或弱的思想在推动其前进,被流淹没下的世界也许是另一番景象,现今存在的东西仅是漂浮物而已,淹没的那一部分也许靠后人的不断发掘分析或者永久沉没在时间维度之中。

    读欧洲史有几个问题无法跨越,比如欧洲是谁?边界在哪?北美是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一点仅从地理角度区分欧洲与非欧洲是一个错误,但是若不知地理又无法真正了解历史。基督教如何成为唯一能将这些“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残余和碎片”综合起来?欧洲的文化及思想谱系如何勾画?每当我面对希腊文明、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世界时满脸愤世嫉俗样甚是无辜,长久以来构建起来的混合体是如何通过内部网络与制度得以最终确立?若想了解理念中的欧洲的是否有必要了解欧洲周边的文化和历史,比如斯拉夫和伊斯兰的故事,这样可以由内到外掌握所获得的信息,建立理性的宏观思考范畴。
    在1490年代,欧洲人口只有6200万,但却分为约200多个国家,彼此之间征战不断。欧洲内部通过约500年的自相残杀,差不多消灭了170个国家。今天欧洲之所以特别重视种族和种族灭绝这样的问题,这首先与他们自己惨痛的历史经历有关,而这些惨痛为何发生呢?
    很多人羡慕德国的工业模式,法国的浪漫文化和英国的金融体系,这里沉淀着文化属性,任何一件事情表面的扑朔迷离都蕴藏着一颗明晰的"心",等待智者挖掘。欧洲对我的吸引力源自于近现代以来的富足及其创设的先进制度,希望了解欧洲地区形成现代国家的根源。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面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面向你们讲话。”

    和平时期的制度是战争时期塑造的,战争塑造政治,政治塑造经济。在《必须保卫社会》一书中福柯讲的与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中说的是一样的道理:绝对的市场经济会摧毁社会,因为社会就是人们的交往,而欧洲之所以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其根源就是市场法则摧毁了社会。两次世界大战是失调后的再平衡,欧战前的思想崛起和制度创设正是摆脱黑暗中世纪禁锢后的一次集中爆发。由奴隶转变成主人的过程荆棘满地,更是全欧洲的一次剧烈阵痛。前提条件是先在思想上变为主人。思想的斗争与转变引领着欧洲由中世纪大跨步进入近现代世界,而其根源为何耐人寻味。

    发达与不发达的边界应当是何种状态,比如尴尬边界的土耳其,虽然扼守地理要冲,但依旧面临如何定位的问题?欧洲与中国在时间脉络里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时间轴上有着极其差异化的表现,但并不能否定在历史局部中类似案例的存在。

    在中世纪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形成的现实压力构成了文艺复兴的基本动力,而在其长期浸润下形成法国思想启蒙思想的沃土,培养出法国三大启蒙大师。第一个是伏尔泰,被称为"欧洲的良心",有人跟我多次提起他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一切,但是我将誓死捍卫你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可惜至今没有阅读过他的其他任何文字;另外一个是孟德斯鸠,去年读过《论法的精神》上册,对其书中学说一知半解,他提出的"三权分立"的学说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最后一个就是卢梭,是我印象中名气最大的那个,从中国式的基础教育中得知他的存在,却又知之甚少。求学阶段从未接受过有关人权,自由,契约等概念,却总被告诫遵纪守法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像个木偶成为别人希望成为的样子。五月份休假回家见识到小学一年级的外甥女所接受的教育,让我大开眼界,必须承认较我们那一代有实质性的提高,向文明更进了一步,但是其意识形态领域的灌输能力却让我几近崩溃。孩子回家后学舌式的讲授所学甚是好笑,但我想这个笑容僵硬又无奈。我在想到底应该夸奖她的优秀还是应该反思成年人的世界对一个孩童的影响。曾经木偶式的命运是否又一次"传承"到她们身上呢?《不平等》中第31页写到"当你不满于现状,而且对你可怜的后代将要面临的时代感到更加不满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想要回到过去的愿望。这种想法应该会颂扬你们的祖先,批判你们的同时代的人,并且使那些将在你们之后继续苟活的可怜的人感到震惊"。反复斟酌,却倍感无力。

    我得感谢中国的教育体系,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求学生涯后改变了继续成为”农民”的宿命,这是一种社会垂直流动的可能性,当然也有可能变成新型“民工”。但不得不说,从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到更广泛的阶层分化,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但存在这样的差异并不必然意味着会产生不平等感。历史的经验是,底层的民众有向上流动的渠道,上层社会也需要一个自我淘汰和更新的机制,从而保持自身活力。然而,现实的感受是,“草根阶层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但是我断定在未来的中国,社会阶层会逐渐固化,穷人终将贫穷,富人依旧富有并可以保护财富不受侵犯,甚至连口音都会固化。随着私有化制度的逐步实施,私有产权思想的不断深入,在未来中国若想改变自身阶层将会存在巨大困难。从孩子的教育开始造就了他们未来的不平等。在逐渐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社会中,所谓的穷人失去了和富人同台竞技的机会。古代士兵的装备是自己购置的,富人可以做一把长矛再做一套铠甲,穷人只能拿着农具上战场,谁的存活率更大一点,谁更有可能获得战功呢?谁更有可能掌握未来的权力?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仅为自己也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也许我们的努力是在浪费生命毫无疑义。

    中国晚清少数有志青年赴欧日深造,当他们带着"先进思想和科技"返回腐朽大清,一来一去的思想转变会有剧烈的挣扎期,沉淀已久的文化和思想被固化,精华与糟粕共存,怎样抉择会成为有识之士一生的难题。有穿着大褂讲宪政制度的,有梳着辫子穿西装的等等。

    我们常见以下几种表述方式: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法国大革命,洋务运动是中国的工业革命等等,如此表述体系为何部分根植于欧洲?我们在以欧洲为基准而复制其时间轴?在逻辑分析时同样会用到大量的欧洲概念解释中国和世界,这点我也心存疑问。多年前建立起来的欧洲中心主义不会轻易被遗弃,即使近些年有大量学者认为欧洲引领世界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中国的崛起即使带给绝大多数国家不安,但其依旧没有领导世界的实力。
    "五四运动"可能正是这一群人带着思想反对思想的,被称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怎么看待其所发挥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我认为作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有点高估了"五四运动"的价值,中国并没有像欧洲部分国家那样由于多元化思想的引导而发生根本性的制度转变,相反却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返回到原有轨道,即使到现在依旧没有脱离固有文化属性。历史上先辈多次的冲撞固思想藩篱,但还是被历史洪流裹挟并淹没,那巨大的力量不允许有半点犹豫和思考,从潮头直接沉入水底。可怕的力量就是这么没有商讨的空间而直接打入地狱,回到了三年前写的那句话:"别瞎折腾,没什么用;人,终将平凡"。我好像是对未来过于悲观还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呢?伟大的梦想面前个人思维相当渺小。

    老一辈人说,人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所感悟,大灾大难后方可大彻大悟。1948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1956年苏共二十二大拉开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序幕,1990年柏林墙倒塌时排着长队等候的人们,1991年苏联在没有任何外患和内乱的情况下突然解体等等。在大国事件中,作为当事人如何面对如此之巨变?受到剧烈影响的不仅仅是来自基础生活,还有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而恰恰这种来自身体内部的改变可以成就一次重生。与长者交流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共同点即事物的两面性,变与不变的影响给不出绝对的结论,最终只是动态平衡。

    当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突然被权威告知上帝根本不存在,或者《圣经》充满谎言和欺骗,他们可能会有如何反应?我没有见过。但我有个疑问就是怎样建立信仰又怎样丧失信仰?本不存在的事物变成心中的永恒,信仰即已建立,而怎样解除信仰与人的关系却是极其困难的事情,相信这些疑惑会随着时间流逝淡如水轻如风并终将逝去。类似的文字写过很多,认识在不断的变化没有最终结果。人终将要回到生存的本真,无法逃避油盐酱醋生老病死,做人坦荡如江河内心伟岸如珠峰才是王道,梦想着改变存在的规则既是寻求短见。

    读此书时心中一直疑问,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底是什么?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人则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和壮大产生于天赋的发展和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和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的合法(119页)。现在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伪命题,每天大量国人呼吁公平公正仅仅是一种妄想,想到这我微微一笑,一群乌合之众的幻想。我这样弃世的思想不应该在年轻人心中留存,为什么?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不管她慈祥还是残暴,友善还是邪恶,都将与这个世界战斗到底,追求不可能达到的平等。

    想必在此书之后还会有大量关于不平等的论述,因为不平等的存在即证明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也许内心深处希望用简短的叙述敲定问题的答案,却好似天方夜谭。试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有必要做出宏大的论述,看似简单,但逻辑非常复杂。人很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却很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哥德巴赫猜想的简单结论却鲜有人能够给出证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难倒几千年来所有哲学家。大道至简,道即规则。

    在人类事物中是不可能完美的解决方案的,不仅在是实践中如此,原则上也不可能,任何人决意去谋取解决的话,只可能招致苦难,幻灭和失败。而书中讨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所发生之事离现在很是遥远,后人自以为是的定义"不平等"的概念,然后解释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任何根据而下结论的遥远世界,有先入为主的嫌疑。书中第七20页这样写到:"仅为实证法所认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当它与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称时,便于自然法相抵触;这种不相称足以决定我们对流于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种不平等应该持什么看法,因为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定义不平等,无论是一个孩子支配一位老人,还是一个笨蛋操纵一位智者,或是少部分人财物有所盈余,而大部分却食不果腹,所有这些都是明显与自然法背道而驰的。"

    读历史,希望得到真实,读哲学,希望得到真理,但是这两点此书均未满足。三百年前卢梭所面临的问题现在依旧是个问题,过于遥远所以多数情况下只能推测结论。现代人还是不能明确人类语言产生的过程及其经历的变化,书中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需要交流的地方;谁是第一个耕种的人,又怎样定义和区分耕种呢?在原始状态下是否会有某个人类能预知几个月或者一年之后的收成?或者这就是出于偶然。这类问题几乎没有答案,唯一能做的就是合理的推测了。但是类似问题的研究需要勇气的同时也需要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法,否则,就像现在的我一样,疑问太多却没有找到答案的实力。只能在这信口雌黄胡言乱语。面对模糊的世界,现在如此,更别提遥远的历史时期了。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所有那些将人类区分开来的差异中,有很多被认为是源于自然的差异,其实这些差异却只是人类在社会中不同的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因此,一个人的脾气是暴躁还是温柔,体魄是健壮还是阴柔,更应该取决于他被抚养长大的方式是严厉还是阴柔,而不应该归结于身体的自身构造。精神的力量亦是如此:教育不仅使得受教育的人与未接受教育的人之间产生差异,而且也使那些受教育的人在文化程度方面产生差异。要知道:当巨人与矮人同时行走在一条道路上时,他们每多走一步,巨人相对矮人的优势就越大。然而,在文明状态下,对不同等级起绝对作用的是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惊人差异。而动物和野蛮人的生活却简单而又统一:他们以相同的食物为食,以相同的方式生活着,每日做着完全相同的事情。当我们将两种生活方式进行对比时,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应该源自社会,而不是自然状态,而自然的不平等在人类中的扩大则更应该归咎于制度的不平等(71页)。

    此刻是十一月十一日凌晨两点半,正是开始读此书的一个月后。我穿着大衣坐在冰窖般的驾驶室内,静静地敲打着键盘任凭时间流逝。有书和台灯陪伴,周遭世界静如青丝,飘飘然也。在中国西北戈壁体验超乎想象的孤独,是一种迷失方向又无所畏惧的感觉。写文字是读书的延续,思考是文字的延续。这一切只希望自己具有更加理性的思考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考察所生活的世界,至少应该具有独立人格,独立判断力,正确的生命方向和足够的实力,这样我的原则和底线才会被人尊重。

    我们最终只会被那统治万物的惊人的不平衡所震惊,为人类的盲目而哀恸,他们沉浸在自己疯狂的骄傲与我无法言说的某种对自我的欣赏之中,炽烈地追逐着所有自己可能遭受的苦难。而这些苦难,却是仁慈的大自然已经为人类避开的。人类是邪恶的,那些令人悲哀的持久的经验便是证明;但是,人类的天性又是善良的,关于这一点,我想我已经证明。那么除了人类结构突如其来的改变,以及后天获得的进步与知识外,还有什么会使他们变得如此堕落呢?人们想要怎样赞美人类社会就怎样赞美吧,可是无论如何这个社会必然是堕落的,人们的利害关系越是错综复杂,相互忌恨的心理便越会增长。从此,人们表面上的互帮互助,实则无所不用其极地自相残杀。(132页)

    我们应当通过彼此间无聊的表面上的亲近来了解内心深处的想法。让我们去思考,当人类被迫相互示好,同时又相互摧毁时;当他们生来由于义务而变成敌人时;当他们为了利益而变得狡诈时,这该是何等的世态?如果有人告诉我,社会就是这样组成的:每个人通过为他人服务而让自己有所得。我会回答说:那当然时很好的,如果他不损害他人,还能得到更多的利益。然而,非法所得得利益总是超出合法所得利益,对同类得损害总是比为他们服务来得更加有利可图。从此,人们所追求的将只是得以逍遥法外而不受惩罚。这正是所有强者利用所有武力,所有弱者使出一切诡计所想达到得。(134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6年读书总结(十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后的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aj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