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7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7

作者: 佛石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18:09 被阅读0次

本章探讨的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学理论主要是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理念。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凯洛夫提出的教学五步骤影响根深蒂固。

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等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总体关怀。

(一)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点,教学要关注人的存在本身对于自然世界、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本身的意义,正视和尊重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的存在方式等等,这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二)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和胜利,其终极关怀指向个体健康的完整的人格的养成。教育所成就的是人的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转变。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教育,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关注作为抽象的人,如何成为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教学变革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主要路径就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一种润泽的教学途径。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成为课程开发者、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反思实践研究者、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从课程代理人回归自主,是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2、教学方式的变革。自主寻求多样化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

3、教师生活的重塑。教学中应追求自我与自我的相遇,只有师生都真诚地展示自我,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场域,才能够有助于真正的整体人的诞生。

(二)学生的学习革命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学习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通过这三种对话实践,我们建枸知识和经验的意义,建构人际关系形成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意志,思考与情感。从这三种状态来认识学习,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即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2、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这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进的教学中心搭建了平台。

3、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是生命的人、学生是生存的人、学生是生活的人,如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孩子真实的理解与体验遮挡在心灵之外,它变成蒙蔽孩子心灵的帷幕,逐渐导致人的心灵和生活的荒漠化,人不能被称为一个整体的人。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应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以一定的教育哲学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相适应,坚持优先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新课程,力图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式,营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教学文化模式:对话文化、合作文化、探究文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性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性教学,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d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