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散文
张謇的祠堂,我的母校*

张謇的祠堂,我的母校*

作者: 霞光万里 | 来源:发表于2023-09-27 13:17 被阅读0次

    在江苏南通通州区金沙镇最繁华的朝霞路与扬子江路交汇处,路东北方向人行步道旁,立着一块醒目的路牌,其上左侧是三个正锴的红色大字”张公祠”,光彩夺目;右侧上方是张公的头像,下方乃是他的简略生平。

    路碑

    路牌矗立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过路碑几步远,是一座南北向的石桥,桥中间石碑上刻着”元臣”二字,乃张公其孙——原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所题。

    张公祠门前小桥

    小桥两旁,绿树环绕,风景如画。走过青石板桥面,来到了张公祠的正门。枣红色的大门上方,刻着三个黑色的大字:”张公祠”,大门两侧,是一对石像,有百年之久。右下方是一块大理石碑,上书”张氏墓祠”,乃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是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公祠的正门

    此祠堂,半个世纪前,我有幸在此读过小学。那时,不叫”张公祠”,而叫”霞中小学”。

    当时的围墙,没有这么白,更没有这么高。大门的左边围墙上,是一块比乒乓球台还大的黑板报,那是朱老师的三尺讲台。

    朱老师是下放到”霞中小学”劳动改造的。他除了做好厨师本职工作外,还需完成黑板报的编編工作。他的粉笔字粉笔画,堪称一流,在这个校里,我猜想其它老师无出其右。

    那时的大门,其形枯瘦,早已油漆脱落,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一年到头,一天到晚,大门始终面对我们这些贫下中农的子女,敞开心扉,通行无阻。

    大门上方写着”霞中小学”,我很少注目,总是一跨而过;而它的下方,因为有那石像,常常是我下课后扬鞭策马的地方。骑上石像,举着柳枝,耀马扬威,一副神气活現的样子。

    每天早晨,见到老师,或者裂嘴一笑,算是招呼;或者侧身低头,视而不见,直奔教室而去。那教室白墙黑瓦,青砖铺地,高高大大。横梁的大红木头,粗得比我家草屋正梁不知有多少倍呢。桌凳、门窗齐齐整整,结结实实,不似我家那些家俱门窗,看上去歪嘴裂枣,坐下来吱吱呀呀。

    后来我的初中校、高中校,虽是白墙红瓦,但那大梁是水泥的,校舍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如鸡与凤凰也!如今,都化为泥土,找不到任何痕迹了。

    小学的教室走廊,都直通老师的办公室,长长的,宽宽的,红彤彤的廊柱,一字排开,威武霸气。

    五年的小学,我好像没有跨过一次老师办公室那高高的门槛,也不曾看到其他学生去老师那儿请示或被批评。那时,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老师也怕我们贴大字报,我们也懒得写那歪七扭八的毛笔字。学得少,玩得多。

    现在的张公祠,门楣端庄气派,我上学时门面简简单单,只是一个摆设。围墙外往西顶头,过去是一个不分男女的公厕,如今烟飞湮灭。围墙内,只有三间教室,分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围墙外南边还有连在一起的两间,那是四五年级的。只是那两间,矮小破旧,据说是一个小地主的私房。

    在前边两间教室前,是学校的体育场,场南边有两棵并列的皂角大树。农忙时,是附近生产队的打谷场。那时,学校也放假,让学生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支援夏粮夏收、秋收秋播。

    两间教室的西边,是一个分男女的公厕,方便了围墙内女老师女学生。虽然多走了双倍路,但少了尴尬,多了矜持。

    张公祠前面,小桥流水,两岸树木苍翠欲滴。过去却是一座土坝,四周杂草丛生,不长一树一木。坝西通小河,常有小鱼游来,坝东却是个小圆沟,雨后水深齐腰。

    ……

    此张公——乃清末状元张謇,被誉为“近代南通之父”。

    一生实业救国的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还建了码头、公路,共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被人们誉为“状元实业家”。

    顺便提一下,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也是张謇和他人于1905年在吴淞创办的。

    “复旦”宗旨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每当我散步于此,总是情不自禁,感叹一代伟人的伟大壮举。他不仅将南通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他是民族中的先贤,南通人的典范。面对外寇侵略,他夙夜难眠,思考着社会的变革、国家的振兴。

    如今张謇故里,流水潺潺,繁花似锦,山河锦绣,一派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南通,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隔50多年,旧地重游,令我倍感快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謇的祠堂,我的母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d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