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说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谓高尚的人处事,是做而不争功;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不争不是糊涂,而是一种智慧。
公孙弘在汉武帝时曾任宰相,从一介贫寒布衣到位高权重的宰相,可谓是一路坎坷。
公孙弘曾担任狱吏,却因过失而被撤职。
后来他发愤苦读,六十岁时被汉武帝以贤良征为博士,后被派遣到匈奴,却因陈述情况不合皇帝心意又被免职。
直到七十岁,公孙弘再次被征为文学儒士,因博学多才,很快被提升为左内史。
公孙弘每当议事时,他总是先把事情详细陈述出来,然后让皇帝自己去选择。
遇到不同意见或者遭到同僚们的驳斥,公孙弘从不争不辩。
虽然公孙弘位高权重,生活却很节俭,常盖布被,一时被传为美谈。
当时任主爵都尉的汲黯有些看不惯,于是告诉汉武帝说:“弘位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盖,此诈也。”
汲黯认为公孙弘盖布被是哗众取宠,而公孙弘听了也不争辩。
然后,汉武帝就问公孙弘:“事实真是这样吗?你怎么不争辩呢?”
公孙弘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汲黯说的是事实。”
但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是谦让,并没有再追问这个事。
还有一次,公孙弘和众大臣在朝廷外商议好的事情。
可上朝奏请皇帝定夺时,公孙弘临时改变了想法,陈述的事情与之前和众大臣商量好的意见不同。
汲黯很生气,当庭怒斥公孙弘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
面对汲黯的斥责和误解,公孙弘还是不争辩,默默地独自承受着。
直到后来,皇帝问公孙弘:
“事实证明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时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争辩呢?”
公孙弘淡定地回答说:“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汉武帝听后连连称赞。
公孙弘出身贫寒,面对仕途沉浮宠辱不惊,最终封侯拜相,靠的是不争的智慧。
人生在世,很多事没必要去争。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小事糊涂而大事睿智,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
做人如水,以柔克刚,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才可能赢得人生。
不争,是一种大度的人格,不争,是一种自信的底气。
与人不争,不代表放弃。
俗话说: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欲为苍鹰,莫与鸟争;欲为强者,与世无争。与其争,不如让自己身在顶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