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名的播客做过一期节目------《推开中国家庭的门,里面都坐着一个相似的姥姥或妈妈》,节目里探讨了中国母亲的形象------“含辛茹苦”,“无私伟大”,母子关系“亲密又疏远”“紧张且钳制”。成为妈妈前,我所理解的母亲大致也是如此,但成为妈妈后,有了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与大家分享。
01 不是生下孩子就等于做了“妈妈”。
大型纪录片《人世间》里有一集讲一位怀有5个月身孕的准妈妈不幸患上恶性肿瘤,生命垂危,但她冒死也要生下孩子,最终孩子一岁左右她带着遗憾离世。无数人为之唏嘘,感叹母爱的伟大,我却很难共情。纪录片里她声泪俱下的说:“有谁可以代替妈妈,我不放心啊。我不放心任何人照顾她。”看到此处,我更是产生心理性不适。
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她带到人间呢?
后来的采访里她说,要带给孩子生命。
“妈妈”的意义,只是带给孩子生命就够了吗?
前段时间报道了一则虐童新闻。一位名叫“童童”的受虐儿童,是亲生母亲联合其男友对童童施暴虐待,惨不忍睹,我根本没办法看完整个新闻。虽然她给了她生命,但这种母亲能称之为母亲吗?
所以,母亲的存在应该远比“带来生命”更有意义。前半段,你是孩子的引领者,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妈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全感;这一生,你是孩子的陪伴者,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妈妈”是永远最爱你的人。
《人世间》的那位母亲,主动选择让孩子一出生就失去母爱,在今后的几十年没有母亲的陪伴,或许她生活很好但无法感知这份大地般的踏实感也将是她一生的遗憾。
准备做妈妈和已经做妈妈的人都别让你的母亲身份,形式大于实质。
02.母爱并不伟大,别感恩。
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搞明白母亲节的意义,不管媒体还是商家都在它身上赋予了“感恩”。在一些短视频里,经常看到幼儿园举行的大型感恩母亲活动。活动里,妈妈们坐成排,孩子们轮番上阵,鞠躬感谢,演绎好一番“母慈子孝”,很多妈妈触景生情感动落泪。
好像不给你整出来点泪花就等于没过节。
记得很久以前一则央视的广而告之是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等到妈妈下班,踉跄着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水还撒出来一部分,为了表现孩子很小却知道感恩,最后妈妈很开心。
没当妈之前还真有点感动,当了妈之后只有“尴尬”且拒绝这种宣传!
一直以来大众印象里妈妈就是一种“牺牲”精神,因为无私的牺牲,所以伟大,因为无畏的牺牲所以要感恩。
但我做了妈妈之后才知道,所谓牺牲,都是心甘情愿。孩子是这个世上最无辜的人,因为他们生来就没有选择权,所以我们把他们带来这个世上才要尽责才要付出啊。很想对我的孩子说,我不是你的恩人,我们之间更不是恩情,我的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付出是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我们都在经历各自的人生,当然不需要你报答,你不必背负这种无形的压力。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的孩子端来一盆洗脚水,我只会告诉他:“谢谢你喔,我想和你一起洗。”而不是“哇我的孩子,你好懂事”。后者其实在根本上还是一种“感恩”思想。
所以,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一件事,记得谢谢他,而不是夸她懂事。
03别用“妈妈”框定自己,别用“孩子”框定孩子。
希望孩子和母亲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平等而美好的关系。母亲不必燃烧一生来成全子女,子女也不必费尽心力把情感逼成“愚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