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林树
最近的思路格外贫瘠,有时候吃过晚饭,开心地早早坐在书桌前,听窗外雨落敲窗,也期待自己思如泉涌,屋内键盘叮当,但事实常常是能坐一二个小时,在第一个段落反复删除,来来回回。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不理会,呼呼就过来了,现在会思考得更多一些,想自己这么执拗地写1000字的分享的意义,尤其是在分开了分享和复盘的区别之后。
如果之前一直不知道读书能带给自己什么,今天看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写的“对待事情更平和,人生态度更温和”,我终于能感受到些许。
这些年读书,渐渐没有那么焦虑是自己能够感受到的。
一件事情没有那么顺利,不是急于焦虑烦躁,学会了放一放,学会了去感受,学会了先问自己为什么,而后也认真想办法找答案。
这个过程像极了小时候摔倒的小孩,从只知道趴在地上哇哇大哭成长到自己慢慢站起来,甚至会检查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受伤,而后记下地标,避免下次再摔跤。
其实自己会慢慢隐隐知道,这是缺“货”的表现,头脑里没货,自然是写不出来的。
商家没有货,就要去进“货”,脑子里没货,当然也是要去进货了。
猫叔常常说要读好书,见牛人。
后面其实还有,多观察、多提问、多分析、多总结。
去了一家新餐厅,感觉很好,不要只是写很好,也可以试试想一想,好在哪里,是那些细节打动了你,如果商家请我写推荐语的话,我会写什么呢?
经常保持这种思考的频繁度,我想是会提高自己的输出能力的。
以前写不出东西的时候,真的会干坐着苦思冥想,现在通过自己的践行,通过其他写作者的经验,知道其实是要去“进货”,从书中、从生活中,需要培养的是自己更强的敏锐度,对生活的感知度。
我们从生活中来,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写作这件事从来不应该是把我们从生活中剥离开来,而是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如此,这样才是写作带给自己最大的意义。
就如,读书带给我们的“对待事情更平和,人生态度更温和”。
如果写作这件事是自己的事,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
在自己愤懑、不开心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疑问?
后来发现,写作者其实也是有着使命的。
如果我们只是些一篇日记,那么它的读者只有我们自己,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好,真实也罢、无聊也罢,不伤害他人,就是最大的慈悲。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点点想要分享交流的愿望,我们或许就要有一点边界感,因此它要求我们写的文章,要让人愿意看、看得懂,最好是还能有一点启发。
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感到开心和欣慰的事情。
简单来讲,我们想要用来去交流和分享的东西,多少需要有一点用户思维,这不是应和,是对自己也对他人的尊重。
一旦想到这里,心里便会对敲出的每一个字有敬畏感,不敢胡吹海扯,尽量把自己写的做到,同是也尽写自己已经做到的事。
陈铭有一次在《奇葩说》回应了网友扒他的博士学位造假,他说感谢自己写博士论文时,导师当时跟他说:你要记住你的每一篇,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将来都会被人盯着看,你知道该怎么写了吗?
而他的论文致谢部分也相当精彩。
想要当好一个写作者,让我一次次回到生活里,先当好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