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有一条江,名飞云江。
千百年来,承载着古城阴晴圆缺,缭绕着一片朦胧的雾气。
瑞安有两条河,曰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
几度春秋,演绎着古城悲欢离合,沉淀着一场深厚的人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瑞安的地位如此上升,跟瑞安的水离不开的。
飞云江,江水好诗章。
飞云江是一部走动的历史, 一部流淌的画卷。“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这是南宋诗人陆游赴福建上任途中写下对飞云江的赞叹。
当年陆游赴任福建宁德主簿,中途路过浙江瑞安,时年33岁,第一次当官。陆游经过瑞安时,曾荡舟飞云江上。轻云飘动,碧波流荡;海天相连,云水一色;海鸥悠然地飞翔,锦鳞自得地游泳,叫人心胸开阔,遐想联翩。陆游以欢跃的心情写下这首《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诗,800多年来在瑞安一直传颂不朽。
陆游把飞云江写得何等清澈、温柔、缠绵和质感。同时以有限的形象寄寓无限深邃的情思。“蓬莱仙境”是陆游探索生活道路的理想,是一切美好、欢乐、光明事物的象征,而决不是隐逸的桃源。“正是一帆风”,说明他并不稀罕那种苟安的平静生活,而是热切希望扬起生命的征帆,乘长风破万里浪,向着美好的未来奋进。
路过飞云江的不紧紧是陆游,早在唐朝,罗隐留下飞云江沿江的乡村记载。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鏐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
吴畦少罗隐7岁,罗隐考了十几次进士均不第。吴畦20岁及第进士时,正是罗隐刚刚抵达京城之际,因同乡之故,罗隐非常尊重吴畦并引之为友。吴畦隐居库村时,罗隐正在钱霮府内担任镇海节度掌书记一职。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人才缺乏,钱霮有意起用吴畦辅政,于是特派罗隐于天复四年(904)二月前往说服吴畦出山。
吴畦无意出山,在罗隐到来之前避开访友去了。罗隐无功而返,却对此次沿途的见闻有了详实的记录。“仰视白云山,高入云表,下有旷野数十亩,桑麻殊胜,中有民居百十家,意此中为我故人居。入矣,乃询之,殊无知者,遂舍于村店中,居三日,冀有所遇。既闻此山绵亘甚广,村落尚十余处。”
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瑞安的历史有多古老,飞云江的历史就有多古老。瑞安的地名从罗阳到安固再到瑞安,伴随着地名的变化,这条江的名字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几次易名。从最初的三国吴时的罗阳江,安阳江,晋代的安固江,唐初的瑞安江,再到现在的飞云江,期间经历了700多年的岁月。在唐天复三年(公元903),经过地方智囊团的多方意见,最后把瑞安江定名为飞云江。
飞云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浙江省第四大河,温州市第二大河。它发源于福建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洞宫山白云尖,自西向东流经泰顺县、文成县,在瑞安市城关镇东南上望镇新村入东海。
飞云江把江南江北分成两个世界,因为交通不便,两岸的风俗人情、语言方音迥异。古时,从南岸到北岸需要穿越飞云渡,飞云渡受气候海浪影响摆渡不定。故有“走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
飞云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主要支流有玉泉溪(漈门溪)、高楼溪、曹村港、金潮港,为瑞安市段的四大主要支流,另外还有龙湖镇的石龙溪、顺泰乡的大日溪、平阳坑镇的戈溪、梅屿乡的河溪、陶山镇的沙门溪、桐浦乡的桐溪、安阳镇的愚溪等,均为一级支流。其中绝大多数为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积小,比降大,源短流急。这些支流汇入飞云江后,东流入海。
温州自古以来水上交通特别便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温瑞、瑞平塘河水系的开通。
历史上温州文化的三次高潮都在塘河上体现,分别是东晋、两宋、晚清。
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南止瑞安市东门益民水闸,与环城河首尾相接,全长33.85公里,全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
瑞平塘河,位于瑞平平原,北起瑞安飞云马道,南到平阳昆阳,支流纵横交措,瑞安飞云段流域面积达6000亩,造就了一派江南水乡景色,自古就是瑞安和平阳两县重要的水上交通及农业生产灌溉水源,是瑞平两县的母亲河。
瑞安的祖先依水而居,在塘河两岸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形成塘河文化。塘河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指以温瑞塘河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凝聚了温州人民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温州人: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正是这样,温州人在眷恋故乡的同时不迷恋故土,许多温州人走出温州,甚至走出国门,做小生意,做大生意,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
塘河,是瑞安人民的母亲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在她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印痕和追忆空间。她既孕育南戏、昆剧、瓯剧等文化曲艺,也承载着民风民俗,给不同层次的人以不同的文化体验;历代名人层出不穷,诗词戏曲记载着有关塘河一个个动人故事;众多古埠记载着温瑞塘河水运历史的变迁。她就像一条大地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瑞安人,孕育了璀璨的瑞安文明。温瑞塘河文化既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水乡文化景观,又有气势开阔的自然村落格局。其最具典型的文化景观是 “一榕一亭一桥一庙一村”,富有榕亭桥村、梦里水乡的意境。
独特水乡,孕育出独特民俗。
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1187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依河筑堤,可走车马,旧称南塘驿站。温瑞塘河水系南联飞云江,北接瓯江,涵盖整个温瑞平原。它就像一条互通有无的纽带,长期维系着浙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塘河水系使瑞安成为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中心城市有山有水,山在城中,城在水中。
一直以来,温瑞塘河是浙南最繁忙的水路,河上每天都接连不断地走过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船只,常见的有轮船、拖驳、大艇、大小河厢、挖泥船、蚱蜢舟、采菱盆等,应有尽有。当地居民把这些赖以交通的工具亲切地叫作“单万载”、“轮船拖”、“大河乡”、“小三匹”、“罱泥船”等等。
塘河沿岸的交通也别具特色,沿河的亲水性风貌民居、石桥、河埠头等诸多遗存,共同构筑着水乡城镇的深厚底蕴。在塘下等一些集镇,民居沿岸依水而建,重屋连栋的房子面朝河一字排开,然后屋檐向前延伸至河岸边,延伸部分上盖瓦片遮风挡雨,下为走廊通道,在每个间隔中以柱为依托搭建一排长凳,长凳的临河侧还加设栅栏,其用途一为安全,二供靠背,让过往行人歇息观景。诸如莘塍码头、林垟老街等地,还有着塘河沿岸最有特色的商业街,至今仍保持着繁华的景象,这里的骑楼式建筑,亲水性的市街恰恰体现了塘河地域的江南水乡特色。
渡口桥梁,架起条条河上通道。
渡口旧称津渡,是中下游行人过溪过河的关口。河道纵横,湖泊交错,大约有渡口几百处。渡船原本多为木质船,前头高,后头低,底部平,以桨和篙航行,速度慢而稳。过渡距离短的是拱斗四方形的渡船。木板制成,有丈二或丈五宽,可立八九人。舷矮而阔,便于挑担者起落。渡船上不设船老大,仅有一长绳系在船的首尾的铁箍圈中,其两端则拴在两岸石坎的石箍圈,由行人自己拉绳,自由摆渡,俗谓“拔渡儿”。还有一种是有人划送的渡船,有船舱,可搭旅客和带运货物。民间惯例,平时人们过渡不用付渡船费,有“义渡”之称。逢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渡船艄公可到邻近村落讨得粽子、大米等食物。
有河就有桥。无论是在交通方面还是民间意识形态领域,桥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塘河两岸桥梁众多,相应地伴随着一系列与桥有关的民俗。
水上江湖,有滋有味有规矩。
但凡有路以来,都有一定的交通规则。水上也有水上的规矩:包括船只的形制和操作标准,行驶规章以及各种不成文的习俗惯例等等。这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客船带舱,货船敞篷,而运输船的船舷被塘泥垒高;为提高效率,在领头轮的船尾后面往往用缆绳拖着一串客轮和货轮在河上航行;为了保证安全,船帮上会绑上救生圈;轻的必须让重的——这是自保的原则。
船在水乡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在小小的船舱里,在短短的航程期间,照样容纳了万千风情,上演了一幕幕生活戏剧,形成了一个小江湖。
那时,船上的座凳没有现在用的软座这样舒适,舱内净是一溜的板凳,乘客就坐在这硬邦邦的凳子上,孩子们可在舱内前前后后地溜着玩。舱背上平平坦坦的,还包着白铁皮,可放小宗货物大件行李,只让少许大人上去。船一开动,舱内就上演五花八门的杂耍,有快板说书的,唱鼓词的,卖膏药的,卖杜仲粉的,很是热闹。
送嫁迎娶,一派喜气河上头。
塘河上不但运输着乘客和货物,同样还承载了老百姓的人生悲欢。小小的蚱蜢舟不但是水上出行的工具,也是塘河两岸人们送嫁迎娶的重要民俗符号。“月光光溜溜,女儿嫁温州,温州人家好,吃嘞番薯枣。七铺上下船,闹热小南门”就是形容七铺水路嫁娶的繁华景象。
塘河最热闹的事,就是遇到送嫁迎娶的蚱蜢舟,舟上满溢着红红绿绿的喜庆和热闹,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图案的绸锻锦被,有红绒线缠绕的陶瓷餐具,有绸带绑系的锦漆家什,它们呈金字塔状叠放。那些家什有很好听的吉祥名字,就像河里划过的砺灰被称为“白玉”,船上的马桶叫做“聚宝盆”,还有子孙桶、锦绣格什么的,里面会放有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预“早生贵子”的吉兆。那个时代的新娘新郎既没有凤冠霞帔长袍马褂,也没有现在的婚纱礼服,但也好辨别,穿红衣服的必定是新娘无疑。遇到新嫁娘新郎官家境富裕的,会隔舟扔把糖果过来,激起一阵愉快的嬉闹。
岁月流转,内河航运繁华不再
上世纪80年代,温州没有船闸。由于瓯江水是咸水,内河是淡水,为防止流通污染,两者间被高高的堤坝隔开,瓯江的船要进城驶入内河(温瑞塘河支流),必须用纤绳拉船过堤。”陆上行舟”成为当时独特的景观。
那时的船票随行程远近和船的种类从几分到几角不等,三十多年前从茶院寺乘船到梧埏,20分钟的水路,仅7分钱的船资。拿上几角钱,从小南门码头登船,就可以尽情地在温瑞塘河上随船摇上三四个钟头的行程,一直摇到瑞安城关。
电气化的船只出现后,一般出行都是选择坐机帆船,上面盖着篷,船舱内一溜摆着长凳子,可以欣赏沿岸风光。如果坐蚱蜢船儿则会速度慢些,乘船的费用也高些。船舱内铺着草席,人得脱掉鞋子进去,可坐可躺。
晚近一些时候,就都是由小火轮带动客轮在塘河上游弋了。温瑞塘河上的河轮,是由一艘轮机船带动着五六只甚至多达十几只拖船前行的。
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温瑞公路的修建,塘河航运与堤路陆运逐步衰退。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企业选址对交通便利性的需求,都采用大运量的公路交通方式,导致内河运输量日益萎缩,内河航道基本上停滞。以前喧闹的码头也变得日渐冷清,作为旧时连接城乡交通枢纽的小南门公共码头后来通过旧城改建成为了湖滨新村。
过了飞云江,瑞平塘河蜿蜒在江南大地上。
阳光探出云层,在水面洒上点点金辉。目光所至,到处是天然质朴的湿地景观,野花芬芳,风姿绰约的树影掩映着河面波鳞,河岸生长着绿油油的稻秧,绿得着实可爱。水鸟在湿地上空翱翔,时不时轻盈地掠过河面。
大小不一的河间小洲错落分布,由一座座桥梁连成一片。形态各异的石桥横卧河上,显出一片恬淡和乡村况味。
飞云江南面是冲积平原中心地段,河网密布,河流水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古时候这里为万全(船)垟,与平阳县的万全平原同属东吴国造船基地,是横阳船屯的一部分。清代温州乡土诗人张綦毋有诗:“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说的就是这一带的水乡沧桑演变过程,所以此处的河流特别多。
因这里土地肥沃,是温州的粮仓,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南岸的林垟古镇是商贾繁荣之地。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留下的浓浓商气。沿河那条邻水而建又窄又长的“一线古街”,屋檐挨着屋檐,店铺傍着店铺。有的老店仍采用木板店挞和挑帘的招牌广告。这里的老店铺都卖一些农家的土特产和风味食品,加工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少作坊仍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连李毓蒙发明的弹花机在这里还可以见到。如今“一线古街”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热闹繁华,但村姑们浆洗河埠头,小船悠悠往来的场景依然还在。
【水墨江南】下一篇:秘境圣井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