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要被愤怒的“原始脑”冲昏理智,打孩子之前先想3点,再打不迟

不要被愤怒的“原始脑”冲昏理智,打孩子之前先想3点,再打不迟

作者: 疏桐0071 | 来源:发表于2019-06-06 15:30 被阅读0次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总有很多无奈的时刻,好说不听话,歹说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用了孩子就是不按照自己说的做,对于父母来说其实说话也是一种能力,甚至能够上升到艺术,对孩子教育使用的手段不比父母在职场上对客户用的心思少。

    有的时候用语言沟通实在没有用,家长就会上手打,打完之后孩子确实能听话不少,但是自己心里也有愧疚,当了父母之后,一天可能有无数次在打与不打的边缘挣扎。

    很多家长都知道打孩子不好,但这是最后的手段了,如果不是自己真的特别生气也是不愿意用暴力“镇压”的方式。

    打骂的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暂

    时“压制”下去,打骂就相当于精神疾病治疗的“厌恶”疗法,只是让孩子将行为和痛苦联系到一起,从而让他们不会再做这件事。

    父母应该考虑一下孩子之所以会犯错误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不从根源解决只是纠正表面的行为,有可能孩子会在未来用其他的方式犯错。

    所以先要反思一下到底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是不明白里面的道理?

    还是自控能力差?

    又或者是家长自己没说清楚这样做错误的原因?

    家长在体格和体力上都比孩子强,暴力手段轻而易举,因为孩子不能反抗,但是这样是在忽略他们的感受,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之上。

    诚然,孩子做错了事情应该受罚,但是家长并不能每次都用伤害孩子身体的手段让他们记住怎么做才是对的。

    期待孩子言听计从是控制欲的表现,孩子不是所属物,要被当做一个人来看待,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修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犯的错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过得更好,用打骂的手段去管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父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对于孩子来说也一样,被打的孩子内心只有痛苦和封闭,这样会激起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父母的管教只是表面顺从,当孩子有一天不再害怕身体疼痛的时候,这种教育好的后果带来的“反噬”是家长不能承受的。

    每一次在准备打孩子教育之前,可以先试着做以下几个步骤,有助于减少父母动手的“冲动”,与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

    1. 先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如果是家长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一定要先让孩子叙述一下事情的经过,在了解真实情况的过程中有可能就会让怒气慢慢消散。

    如果父母亲眼见证了事情发展的全部过程甚至是就是经历者之一,可以自己当着孩子的面把事情叙述一遍,目的就是为了让大脑有冷静思考的过程。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的刺激会被大脑屏蔽,人会专注于这件事的思考,叙述的过程就是为了让大脑重新恢复正常思维模式,冲淡愤怒带来的焦虑感。

    从而减少非要打孩子的冲动,询问的过程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在解决问题之前是想要了解事情经过的,这样他们的情绪也会从恐惧和愤怒慢慢转为平静。

    《正面管教》里说: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在愤怒的时候接通的是原始脑,无法做出理智的决定。当被情绪左右时我们不妨先暂停,不要试图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对彼此的尊重。

    叙述事情的经过不仅可以帮助家长稳定情绪,还能够让孩子懂得如何更好的表达,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2. 说出感受

    当说完事情的经过之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你现在是什么感受”这句话是在问孩子,同时也是在问自己,如果孩子能说出来最好,说不出来,父母可以替他们说“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不满”等等。

    因为很多年龄小的孩子不懂得用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只会用不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给父母的信号就是他在“闹脾气”,这很容易刺激父母的情绪,导致焦虑和愤怒。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现在很不高兴”“我很生气”。

    语言的力量是很神奇的,当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之后,内心的波动就会减轻,如果妈妈或者爸爸是焦虑的,这种焦虑会传递给孩子,然后产生冲突。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往往背后是恼和羞,愤怒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到特别有力量地情绪发泄。

    孩子做出的行为惹怒父母这只是一个导火索,或许真正让父母生气甚至上升到打骂行为的是父母无法掌控带来的焦虑感,有了焦虑之后就会习惯性的用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让内心得到舒缓,孩子不按照自己说的做会让人感到挫败从而引起焦虑,但是承担父母情绪的却是孩子。

    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冲突和问题,都是一种诉求的激烈化表现。

    孩子没有读心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猜”父母的心思,表达出各自的情绪有助于双方互相了解,这样会理清自己被愤怒冲昏的头脑。

    3. 提出要求

    既然已经出了问题就要解决,父母如果此刻已经平复了心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出要求,像谈判一样和孩子沟通,直接明了的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干脆一点坚决一点,让孩子感受到不能反抗的权威,给孩子的错误行为一个替代的选项,在孩子好动的年龄,以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

    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家长想要限制他们,接下来就找其他的方式来占据本来应该玩手机的时间,多陪孩子做游戏和他们一起去户外玩都行,如果只是单纯的说“你不能再玩了”然后将手机收走,但是孩子接下来不知道要做什么,肯定会反抗父母的要求。

    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选项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考虑接下来做什么。

    教育孩子就是在逐渐看清楚自己的过程,家长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教育就像完成一项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写错,这是正常的。

    大多数家长的愤怒并不是针对孩子,而是对自己做得不够好的一种指责。

    打骂是一种教育手段,不过是比较极端的教育手段,如果真的忍无可忍不是不可以打,但是要让打的这一次让孩子印象深刻,频繁打骂只会让孩子耐受力越来越强,到后来发展成孩子把被打当成喝水吃饭一样普通,到时候父母手段用尽也没法教育他们了。

    家长在打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做这件事情已经触碰到了底线,父母无法容忍所以才会用这种手段,在打之前可以事先警告,三次触犯再打。不能一上来就又大又骂,不能让孩子糊里糊涂的挨打。

    孩子在两岁以前最好不要打,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对于问题没有思考能力,甚至没有自控力。

    而且是他们与家长建立依恋关系最关键阶段,打孩子只会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恐惧,从而引起自内向和自卑心理,长大了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等到能和孩子讲道理,他们能听懂家长话的时候,差不多要到三岁。

    12岁左右的青春期前后,父母的打骂基本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在身高方面孩子已经开始赶超大人,对孩子用暴力手段只会让他们的反叛心更强,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打骂让孩子的心与家长越来越远。

    很多孩子犯错都是因为有父母不好的“模板”在先,有远见的父母都会从一开始就避免让自己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孩子爱发脾气同样也是需要过程的,如果从根源就避免了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养成,那么将来就会减少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相互依恋却又时不时的要打攻守战,孩子不断通过任性来试探家长的底线,让家长一步步丧失权威。

    家长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注重他们的智力教育,孩子的情商和家长的权威都要一起培养,恐惧不是权威的全部,尊重才是最主要的,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一开始就不能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全都无条件的满足,只要是错的,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答应。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听不懂道理没有关系,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来给孩子做示范。

    董卿曾说过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对于孩子的照顾不应该仅仅只是保姆式的照顾吃喝拉撒,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人格,家长如果一直都有进取心,在努力的做更好的自己,孩子就没有理由一直懈怠或者是无理取闹了。

    家长的魅力源于自我修养,这样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才会更加温暖,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家富足,优秀的品质更多的是靠无声的身教而不是有声的言传传递给孩子的。

    希望孩子讲道理,家长首先就要树立好榜样,和其他家庭成员沟通的时候就先自己这样做,孩子就会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下受到影响,慢慢的变成凡事都要通过

    讲道理沟通的人。

    所谓成长不是只有孩子,家长也要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行。

    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足够的内驱力来为自己的坚持持续不断的提供热情,这些都源于家长儿时的言传身教,好的家风能够塑造出好的品格。

    严格要求没有错,但是要注意用哪种方式去要求,让孩子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责任。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告知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关注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被愤怒的“原始脑”冲昏理智,打孩子之前先想3点,再打不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ku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