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一天咱们接着聊《底层逻辑2: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后半部分,主要讲讲:
方差与标准差;概率和统计;博弈 -- 算是大学的数学范畴
方差与标准差:之前公布省平均工资时,我们笑道“拉低了平均值”,就用一个栗子讲讲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的有趣差别:两家公司的员工加班情况如下,平均值都是72小时,那他们的员工实力是一样的吗?直觉告诉我们Y公司的员工能力、任务分配安排更合理,那么这么量化这个感觉呢?于是有了方差、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通过这个示例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可以使用标准差去衡量群体差异性。
方差与标准差示例衡量了差异对经营企业、管理团队、制造产品有什么意义?管理就是:
衡量了差异对管理的意义缩小该缩小的差异性,选择标准差小的选项。联想到:产品标准差越小表示产品质量更高,员工能力标准差越小表示团队实力稳定,管理者的决策越一致,标准差越小表示管理者越靠谱。靠谱就是想尽方法降低自己的标准差,持续地改进,给别人以确定性。
扩大该扩大的差异性,企业的活力体现在创造力,团队的有些差异性(性别、专业、国家等)越大,创造力也越好。
那么到底应该缩小还是扩大呢?公司发展的阶段不同也会需要不同,参考上图。我还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差异性和本身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不是一个维度的。
概率和统计:作者认为概率思维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分水岭,在《底层逻辑1》和本书的第二章都很看重概率。书中给出了数学期望、大数定理和条件概率的示例讲解,并绘制了他们的关系。
数学期望、大数定理和条件概率数学期望:奖金答题是选择直接拿钱走人是100W,继续答题答对的概率是50%,可获得奖金是1000W,怎么选择?这个时候多少人会计算期望?直接拿钱走的期望=100*100%,继续答题拿到钱的期望值=1000*50%,怎么选?篮球界有句话:用正确的姿势投丢的球比用错误姿势投进的球更有价值。
大数定律:这里引入了统计,一次选择确实会产生较大偏差,但是大量的选择后发现数据统计值越来越接近数学期望值。再举个栗子投硬币,一次的话要不是正要不是反,但是如果10000次的话,正和反的出现就呈现出一半一半。投资就是数学游戏,赚的是投资很多项目的平均收益。
条件概率:顾名思义在某些前提条件下的概率,书中用电话诈骗时听上去就是骗子的骗子(条件)使得行骗概率提高了3倍让我们深刻了解条件概率的作用。
了解了概念,建议我们做选择时:1)永远要选择数学期望高的选项;2)让大数定律成为一种信仰;3)用条件概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接着作者提出创业是创业者的概率游戏,是投资人的统计游戏,用一张图形象地展示了各轮投资的概率关系,创业者要使用贝叶斯定理来管理概率,简单说就是复盘+正确的事情重复做。这一章收尾还提到了大哥逻辑、辛普森悖论、幸存者偏见,也很有趣。概率帮助读者看清创业的真相,如果看清了真相依然热爱的,那才是真爱呀!
各轮投资的概率关系博弈:找到最优解。前面更多的是单调的数字,加入人的因素,做决策就需要博弈了。书中给出了:
收益矩阵:一旦决策者从单人变为至少双人,决策就从一维的得失问题变为二维的利害关系(矩阵)问题了。
占优策略:如果你采取行动,我占优势,不采取行动,我依然占优势。
纳什均衡:博弈的最稳状态,但不一定是最好状态,如果谁单方面改变策略,谁就受到损失。
举个栗子帮助理解:AB两家咖啡品牌,激烈的竞争,现在需要做个决定要不要做广告?下方就是收益矩阵,都投广告(5,5)就是占优策略。那我们会问为啥不是都不投,(10,10)不是都收益更好?纳什均衡在起作用,如果A或者B如果不投,对方的收益就变大,所以最稳定的选择就都投,瞬间我想通了些。。。
A&B的收益矩阵书中还讲了智猪博弈(小米和苹果的运动手环)、胆小鬼博弈(第二次冷战的结束)、金球游戏博弈(这个强力推荐看看,大奖对决到最后,两个人博弈,每个人有两种选择-平分和独吞,都选独吞就都没有钱拿)的理论和例子,让我们了解博弈体现了人性,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人们无法抗拒的人性弱点。我们能做的不管对方是性本善或者恶,都运用好的机制和策略让对方自愿成为好人,或者不能不做好人。
最后的附录里还提供了5道微软的面试题目挺有趣,看中人才的问题分解(3个连续质数被6整除)、跨越思维(2个筛子贴数字表示12个月份)、转换思维(昨天上山今天下山的相遇点)、系统思维(上海的自行车数量)和学习能力(链表的闭环确认),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完成了2023的一桩心愿,欢迎大家阅读《底层逻辑2》上。祝大家2024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