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成熟的人,其实越少谈主张,而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解释。
“没有主张,只谈解释”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面对一个问题,他很少说那些主张性的观点,比如政府是应该怎样啊,你这么做是对是错啊,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啊……这些话题,他不讨论,不评论,他更关心的是,面对一个现象,有没有不同的解释,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只空谈不实践吗?
恰恰相反,关心别人怎么做才是空谈,你干涉的是别人的实践。
作为一个局外人,评论其他人,尤其是评论做具体事的实践者,讲人家的是非对错太容易了,也太廉价了,只是把自己主观世界里已经存在的观念、原则,拿出来挥舞一番而已。
关心对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释,才会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
这两天的逻辑思维讲的是为什么纳粹德国希特勒在二战中会失败。其中一个答案是,德国当时的国力动员不足。希特勒迷信用闪电战的创新搞法,在不进入总体战的前提下,能完成国家目标。在与苏联的战争中,也使用闪电战的方式。
而苏联的战争思路,是真正的“总体战”思路。那么他在看待对手也觉得是用总体战的思路。
苏军总参谋部的军事情报局一直认为,德国也会用总体战的思维和苏联厮杀。那战争就不会短期结束啊。那德国入侵苏联就一定要准备冬装,应对苏联的寒冬。
常说的换位思考,这实在是太难了。我们经常用的是以己度人,苏联认为德国也要用总体战一样。
没有主张,只谈解释,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面,穿着别人的鞋子去思考。忍住自己要做评价的冲动,在不同的场景下能得出什么结论?
而在从主观理解到客观实践的过程中,你还要注意到,主观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主观世界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
举个例子,我们上驾校学习开车,会先学交规,学汽车的机械原理,这都是主观世界的事,你会学到很多原则。
但是一旦进了车、上了路,原则的用处就不大了。
开车的每一刻,你说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
都不对,开车实践讲究的是“刚刚好”,不左也不右,这就是客观世界里的实践。
在实践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事都是这样,写字、做手工、打球、创业等等,都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
可以说,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脑子里的主观世界就已经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
那余生的任务是啥?就是不断地对付那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不断去寻找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不是说好了人要诚实吗?这是主观世界的原则。可为什么客观世界里,有时候不得不撒谎,而且好像也不算道德瑕疵?
不是说好了法律是追求正义的吗?为什么在实践中,法律追求正义也会计算成本?
不是说好了认真努力、与人为善就会前程似锦吗?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还是混得不够好?
听过那句话吧,“听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学了道理,剩下的就是让我们一直实践下去,直到它重新生长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