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黛儿是昆德拉的小说《身份》中的人物,这个故事看完已经很久了,但香黛儿的形象以及她所带来的对身份的迷思却不时在心里闪过,令我困惑。我觉得需要跟着她来摸清一些东西,一些细微而忽略掉的感觉,一种生活的迷思。(我很喜欢迷思这个词。)这种迷思是对自己“身份”的迷思,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是精神与肉体的模糊。是现实与想象的模糊,是真实的不确定性,在艺术上是这样,在生活上亦如此。
1.
在她儿子还活着的时候,香黛儿和她丈夫的几个家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这个集体生活的大环境中,她和其他人一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坐在院落里闲聊,一样的生活。她表现的是那么相同,说话又是那么和善亲切普通,以至于让人想象不出,她的存在会有什么差别。
要不是她的儿子死去,这样的生活恐怕会一直过下去。然而,因为儿子的死,她离了婚,离开了那个家,过起了自己的生活。当有一天,大姑子带着家里的几个孩子来找她,指责说:“为什么你离开后,就不和我们联系了呢?我们多么期待着你回去看看啊!”
面对着指责,香黛儿在努力回想,她看过去的生活像回忆梦境一样,简直不能明白,她在那里生活过吗?那是她吗?是,她为什么和他们就不再联系了呢?
在她过去所接受的集体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活在监视下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一种众目睽睽之下,但这种众目睽睽不是无关的陌生人,而是朝夕相处,可以评判你,可以决定你,可以“关心”你的所谓亲近之人。在这里,你似乎活在袒露中,而这种坦露依靠的更多是肉体,“面对游泳池畔几乎免不了的身体裸露,面对天真无邪的杂处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使得她能借着一些细微而让人难堪的线索,知道在她之前有谁进过厕所。她喜欢这样吗?不,她觉得非常恶心,但是她的这种恶心是温和的、沉默的、不反抗的、顺服的、近乎和平的、带一点点嘲弄的、从来不会反叛的恶心。”
肉体的袒露,日常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会冲破神秘,打破权威,似乎也赋予了人权利:你不是和我们一样吗?
2.
听书画家林曦老师讲过,在艺术上有着两个困境。一个是艺术要不要反应时代的焦虑,紧跟时代的步伐,变得更尖锐:二是艺术家要不要为了艺术而艺术,我们都是生活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生活没有足够的丰富,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似乎也会枯竭,那么艺术家是不是为了艺术的创作而要特意安排折腾自己,或者要在生活中特意增加冲突、变化呢?对每一个从事创造的人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作家蒋方舟在她的书中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果生活的太平淡,我们似乎就慢慢的失去创造的来源,而如果生活在不断的变动中,我们可能就没有精力从事精雕细琢的创作。
然而,有时不禁想,对于这种艺术的追求,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常常会出现这样,我们看过某个故事,无意中会把自己当成了某个人物,或者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和故事中一样让你感觉到的情景、氛围、状态,生活和故事出现了嫁接,何为真实?我们从故事中得到了意象,同时又用意象来创造我们的生活。这里有种美感。
而我们把生活理性的剖开看,似乎也只是一种动物性的肉体活动,吃喝拉撒、活动,每一个都会这样,是种自然反应,但我们不喜欢这样,不想是这样。
昆德拉提出过一个生命的轻与重的问题,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其实要比我们看起来能更加承受苦难、沉重、责任、等重命题,然而却无法承受闲暇、无聊、空虚等轻命题。就像昆德拉所描述的在我们看来很伟大的爱情、亲情、意义,却那么容易被一些现实的、刺眼的、无意义的事物给挫败。香黛儿的迷思是轻与重的迷思,是群体与个人间的轻与重,艺术的迷思也是如此,是现实生活与艺术生活的轻与重。
在这方面,《七月与安生》的编剧许伊萌的话解释的很好:
也有过一段时间,会很焦虑,甚至会很难过,觉得天啊,可怎么办,我这么顺利,经历这么贫乏,人家能够感同身受的东西,我没感觉,我完全体会不到。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放到创作当中,我的编剧生涯要断送了。
但后来慢慢发现,其实是没有关系的,你的创作灵感不该全都来自于你的生活体验。一些东西,当某种感觉打通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真实去经历,也能够体会到的。
我是觉得,人们对这种丰富的、不凡的生活经历的追求,其实是一种迷思。经历了那些东西,有时候并不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如果心没有打开,经历那些也没有用,还可能会让自己长层茧,变得更麻木。
我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他里面的主人公,往往生活条件都非常好,没有大起大落,但同样敏感。之前看他写的《我的职业是一个小说家》,里面写到说,“混沌这东西其实人人心里都有。我心里有,你心里也有,不必非得在现实生活中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具体展示出来。换句话说,它不是那种可以比画着向人炫耀的事物:‘瞧瞧,我心里的混沌有这么大呢。”
3.
香黛儿的这位亲戚所带的两个小孩,很快,在她的房屋里游散开来。他们像侦探般好奇的摸这摸那,翻箱倒柜,似乎要对这位离开的亲戚的生活一探究竟,在香黛儿和大姑子谈话的片刻,两个孩子不知不觉溜到了她的卧室。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两人争吵了起来,接着听到一片杂乱声,香黛儿急忙赶过去,只见她的衣柜大开,她精心叠好的内衣撒了一地,以及她偷偷藏有的几封情书暴露无遗。而她的情人马克正站在旁边。
“出去!”香黛儿忍无可忍。
(齐悦梦想社群第3篇)
网友评论
文章构思比较巧妙,由香黛儿的大姑子来访,指责说:“为什么你离开后,就不和我们联系了呢?……”,勾起香黛儿对过往生活的回忆,然后产生迷思,接着借用蒋方舟和许伊荫的话来解释“迷思”,最后又回到来访的场景,以香黛儿下逐客令结束。
我想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人们,对“迷思”是毕生难忘的!那个时期我没经历过,但通过王小波的作品仿佛能置身其中,王小波小说里的描写就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那种状态。文革时期,个人就是裸露的,没有隐私!没人愿意重回那个时代!
大姑子带来的两个孩子已经严重侵犯了香黛儿的隐私,这种侵犯是一种伤害,令人愤怒令人讨厌,而过往的生活如同一辙,所以香黛儿下逐客令,表明了她的态度!
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听别人的故事……都是在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怀,领悟不同的境界,不一定要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体验!是这样吗?
我开始以为结尾部分放错了地方,后来看到了一行粗体字,明白了。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