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示范课或者比赛,评委们总会按照评分标准打分,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素养是否达成,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态如何,有没有运用多媒体等等。那么,一堂课成功与否都一定要按照这些条条框框来吗?
上一次听一次公开课,不是本科目的老师听起来觉得课堂气氛好,学生回答问题也都是正确的,教师各个方面的表现也特别好。
但作为本科目从教很多年的教师,听完整堂课就觉得很假,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一问才知道,这内容之前上过了。
其实,有些领导也知道,上公开课,尤其是比赛,跟平时上课还是会有点区别的,但我总觉得,上课不是作秀,还是要讲究真实,讲究课堂的生成性,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
当然,能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学的东西,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固然是锦上添花。但如果只是为了迎合评课人的口味,而加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来活跃气氛,就显得很形式主义。
课堂气氛的活跃,不止在于教师,还跟所教的班级的学风、学生的性格,以及所讲述的教材内容有关,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一堂好的课,首先是一堂真实的课,是允许学生出状况的课,是一堂生成性的课。
当然,真实的课,并不是意味着就完全“任其自然”,相反,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首先,老师要摆正心态,允许课堂自然和谐的生成,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拔苗助长。
其次,课前认真备好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不死搬硬套,多设想几套教学方案,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
再次,课堂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杜绝学生信口开河的发言习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领悟程度。
把握好课堂热闹的“度”,该“热闹”时才“热闹”。从头热闹到尾的课是不正常的,反之,从头到尾死气沉沉的课也是不正常的。老师应是一堂课的“控制师”,如何当好“控制师”,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深入思考的。
最后,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内容,不要按步照班,自我陶醉,每一堂课都要树立:
生成意识——根据课上发生的情况或某种需要,随机调整;
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需要意识——为学生的需要服务;
效果意识——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
有句话说,一堂成功的课要求老师做到:教学与艺术联姻,高效同乐趣俱来,我深表赞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