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给了他(我儿子)一个大的豆沙饼,然后我说:‘可以让妈妈吃一口吗?’他说:‘可以。’ 我就用手掰了一块,但他却把豆沙饼一扔,躺倒就哭。……我说:‘你不要哭,你不要哭,妈妈再给你换一个。’我就给他换了一个。他立刻站起来,说:‘这次对了。’然后他用手指在饼子边缘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这次是咬的,不是掰的。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就是孩子的心思! ”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让我想到自己孩子类似的经历。前段时间,我给孩子们买了那种小包装的不同口味的豆浆,一次正好充一包。因为添加了紫薯、南瓜、红枣枸杞、椰奶等,口感很好,所以孩子很喜欢喝。记得当时先给二宝充的,充好了抿了一小口,看看烫不烫才给孩子喝。其实这个尝有点成了习惯了。所以到了大宝这,我充好后也同样小口尝了一下。可是大宝立马哭了,嫌我尝了。我庆幸自己当时给他立马换了一份,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尝了他就哭。
直到读到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的追求完美”的审美观,而自己的孩子在喝豆浆时的表现正好是这种“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的体现。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得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就像刚才说的特别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强迫或训斥孩子,也深深体会到对于孩子特别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也提醒自己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与理解孩子,而且作为家长遇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太需要用专业的育儿理念来解惑了。“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这句“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我觉得格外好,比自己爱说的“与孩子一起成长”这种既大且空的话要实在许多、准确许多、让人受益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