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要写得好,必须临帖,因为字帖里有书法的法理在,临久了,法附于体内,所写之字,才能称之为书法。
而那些没有临帖之人,靠小聪明过活,写出的字,即便有些灵气,终究逃脱不了江湖体的宿命,这也是市井上多丑书的缘故。
写文也一样。
写文如写字,读书如临帖。
你经历过或正准备经历的事情,古人已无数次的经历过,并已述而成书,其经验教训,如书法的法理,已明示在册,可临而借之,学而习之。
故曰:人从书里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然而,读书而不明理,就只能一头雾水,“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老家一个县委书记到地区开了一个礼拜的会,回去传达会议精神时,不无抱怨地说:现在的领导水平高,读的书也多,开口就讲“机制”,一场会议下来,全是鸡子鸭子,让人一头雾水,我的理解就是两句话:听上面的话,作死的搞。
这虽然是一个玩笑话,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让人警醒,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把读书变成了教条。
读书应让人明理,把浅俗的文字注入深刻,升级为理性,升华为智慧。
今读毛公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两句诗,诗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便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少了一些小肚鸡肠,多了一些情怀文笔。
这也就是我们要求的,一个写者必须输入与输出平衡发展。写得久了,要读书充电,才不会止步于小手小脚式的雕虫小技;读得多了,要实战练习,光读光说不练才是假把式。
最近,我在练习书法,按照书法要求重新写过的字,与原先写过的字作比较,真有天壤之别。
那文章呢,它的法理在哪?
它和书法一样,同样讲究行笔运气,间架结构,留白,灵魂,风格,等等。
在简书每天更文,只能说明我们勤奋,而重复的碎碎念,即使时间再长,写得再多,那些没有发现和智力提升的文字,顶多就是简单的重复,对写文的精进是没有任何裨益的。
如能按照书法的临帖方法,将文章的诸要素,置于书房的显要位置,时而临摹之;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时常提炼之;又能从读书中,借鉴古人的智慧,时常升华之。
三法并用,写文的精进之路,便可指日可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