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又是师生共舞、精彩迭起的学习现场。
板书课题后,抛出两个问题:
1.课题中有一个四字词语是什么?
(齐声回答“呼风唤雨”,此问题我认为并非是无效问题,原因有两个:两个生字藏在其中;为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
2.你理解的“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在课题中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根据字面意思说自己的理解,也有的学生说到是能力很强的事物等等。接着进行追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各抒己见。)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是建立在对提问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
1.边读边思考课本中旁批的问题,尝试着帮忙解答。
(在这一部分重点讨论了“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拓展自己了解到的内容,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出现在课堂上,精彩极了、丰富极了。)
2.小组讨论并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问题批注在课本上。小组互助,相互解答、筛选,保留最有价值的问题。)
3.分享问题,挑选个性化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第二题给出了遇到三种不同问题时应该怎样思考?有的问题并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也有的可以引发深入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也在分享中逐步明晰在阅读中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才是真正对理解文本有利的,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不是仅仅对已有内容的提问。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对“呼风唤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仅是20世纪,现在更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从科技聊到医疗,从交通谈到5G,从人工智能到未来无限的可能。看着他们侃侃而谈的模样,我看到未来少年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