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暴力”这个词与我们毫不相关。但是,近年来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冷暴力”。
什么是冷暴力?百度百科上说:“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是目前为社会公认的会对行为相对人造成心理、精神伤害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冷暴力其实就是打着对孩子好的旗号和教育孩子的旗号,对孩子的心灵实施伤害的活动。
那些行为属于冷暴力?类型当然有很多种,下面我来举一些实际例子,这些都是我个人所经历的事情。
第一,对孩子讲的话题漠不关心甚至“顶回去”。
我记得上初三的一天,下了家教课后,和同学在路上跑着玩,发生了一些搞笑的事情。(当然,就算咱们处在初三阶段也要学会放松。)回家后,我就和我妈妈讲路上发生的搞笑事情,让她也高兴高兴。但是,她不听,反而顶了一句:“不爱听,赶快写作业!”这就是一个冷暴力行为,孩子认为搞笑的事情,一定有其中的道理,孩子说出的话也是有道理的,但是父母如果采取了不关心甚至“顶回去”的态度,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第二,从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上初中时,因为我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很慢,并且我的爱好和长处和别人不一样(我喜欢田径、看历史地理书籍;长处是史地政,不是数理化),我心里很烦恼。我就找我母亲倾诉,我母亲从来不理解我的感受,总说学习好比什么都强。我请问,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习分数能代表一切吗?!
孩子也是有思想的,并不是想入非非的。所以,父母要多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感受。尽管后来我也在大专毕业后考上了专接本(出来后和全日制本科学历一样),拿到了本科学历和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在本科期间还参加了Emporia State University的交换生项目,但是我永远不原谅我母亲说的这些话。
第三,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等一系列的名言都阐明人与人是不能比较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同。但是,我的母亲总拿我和自己同事的孩子比,总是说:“你看某某都戴上两道杠了,你怎么什么都不是?!”类似这样的话,我不一一列举。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没有任何地位。
现在我可以说,我没有戴上两道杠,但是我也拿到了大学英语六级证书,也参加了美国交换生项目,甚至比之前的戴上两道杠的同学都强。
第四,否定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孩子内心的伊甸园,所以这是个很神圣的地方,容不得半点玷污。但是,我母亲对我的喜好总是诋毁。我上初中时,我喜欢奥特曼、历史剧、战争类的电脑游戏、田径运动、唱歌等,但是妈妈就对这些很不屑,总是说我喜欢的这些东西没有用,学好数理化才有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当时,我很不能容忍,因为这些是我心里最神圣的地方,谁也不许诋毁!同学诋毁也就算了,反正在一起待三年后各奔东西,但是母亲是我最亲的人,怎么能这样诋毁?!
第五,打着挫折教育的旗号对孩子实行冷暴力。
挫折教育不能过分。永远记住,家是孩子最后的港湾,是最温暖幸福的地方。父母应该给孩子温暖而不是总是打击孩子。我是单亲家庭(我从小和母亲长大),我记得我上大学时,我父亲觉得我心里承受能力太差,就想通过批评的方式教育我,锻炼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每次见面都批评否定我,甚至对很多事情没有弄清前因后果就随意谩骂。时间一长了,我没觉得这是在教育我,而是在不断地否定我、冤枉我。在外面别人否定我、冤枉我也就算了,但是在家里连家人都不信任我,那还有什么意思?!
后来,我就再也没和父亲联系,正好他和我妈妈离婚了,玩不了心不烦。今天我发现并领悟的做人道理,都是后来离开体制后自己自学的,完全不是受他教育所得来的。
总之,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现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孩子。只有换位思考,才能避免冷暴力的发生。永远记住,“和家里人说话没那么多讲究”这个道理现在已经过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