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之趣
以前的理解
提到古文字,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远古陈旧的画面,尚未开化,神秘神圣。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如钉;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如画;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如迷。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文字,唯有汉字延续至今。
在学习中国古文字学之前,我对它的理解就是难以读懂的文言文和甲骨金篆隶草楷行。认为古文字学起来枯燥,入门难,深造也难办到;现在普遍使用简体字,学习古文字没有什么用处;现在的文字已经足够简单易写,无需再改革。
现在的理解
学习了古文字学并读了陈炜湛先生的《古文字趣谈》之后,我对古文字的理解有了改变,慢慢发现一些蕴含其中的趣味。
形趣。
汉字最早是由图画发展而来,象形性是它最大的特点。面对一个象形文字,你也许不能说出它的读音,但你可以判断它的形状,正如唐兰先生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六书中的“象形”也是汉字的造字基础,用笔画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代表什么东西。有象其正面的,也有象其侧面的,还有象其局部的,比如“犬”“马”等代表动物的字,又或是“月”“人”等事物,多存在不同视角的写法。不过,当初的象形字,演变到今天,大都已面目全非,如不溯源追流,便不明白它究竟象什么形了,例如“豕”最初肥腹短足垂尾,到金文时象形意味稍减,到小篆时已离猪形甚远了。
指事是一种介于象形与会意之间的造字法,是用一些标记性符号加在独体字上。它是指抽象的“事”,而不是具体的形状。对于一些难以描摹的事物,古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来记录,那便是在与其相关的独体象形字基础上,附加一些标志来代表所想描摹的事物,这个字具体什么意思,请君自猜。视而可识,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又近于会意。这可比单纯看一个似画的象形文字有意思多了,因为其中还加入了思考的过程。如“亦”字,你会想到它是“腋”字的初形吗?人的两腋是无法“画成其物”的,只能在“人”的基础上附加两点作为指事符号,告诉人们这里便是腋毛之所在。
会意就像玩拼图,把意义可相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合数文以成一字,而义在其中。如“涉”,从水从双止(步),会赤足渡河之意,甲骨文中“止”代表脚,现在带“止”的字“陟”“步”等,往往与脚有关。又如繁体的“罗”字(“羅”),上半部分是网,下半部分左边是一条绳子,右半部分是隹——鸟的形象,会鸟落网内、张网捕鸟之意。这种造字法既方便又实用,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如“灶、尘、国”等。
音趣。
汉字是一种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形声是在象形、指事的基础上创造合体字的方法。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拼图游戏,它的组成部分是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这种方法能创造出大量的新字,《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就有7700个左右之多。更有趣的是,形声字的声旁在字中总是上蹦下跳左顾右盼里应外窜,甚至有时还脱掉外套让人认不出来,它还常常与象形、会意混迹在一起,跟你玩躲猫猫,真是个小淘气鬼呢。“星”“围”“颖”等字足以显示它的变化多端。
要准确念出一个字的读音也是很有趣的,记得刚翻开《说文解字》时,就碰到一个问题:一个字的解释中“× × 切”是什么意思啊?上网搜索又听了老师的解释后才明白,这是中国的一种注音法,那时候没有拼音字母,古人就以其他字作为参考,用两个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明白了这个后我发现,有一些字仿佛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如“”,原来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变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清声母,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看来,要读好一个字还需继续学习啊。
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现行文字,有必要学点古文字。许多汉字已离本义甚远,但在一些古文献中我们仍需知道它的本来含义,而且,只有知其从何而来,才能更好的明其往何而去。
学习古文字除了对文字本身的研究作用外,也是可以做些实际工作的。它是一门艺术,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文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且必然会继续变化。汉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由同而异、由异而同等变化,书写材料、书写形式都彰显了时代特点,随着历史长河的推进,汉字也必然会更便于使用,“唯变乃不变也”。
感触

“没有忘记,只是放下。”遗忘与无知让我们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远,可我们总是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有足够的力气和空间来创造新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