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公交的时候,看到朋友的手机屏幕有些碎裂的痕迹。
“可以去旗舰店免费换膜。”上次为了换膜,特意坐车去了万达。
“我的手机用得挺久,没有匹配的膜,换的话,不是原装的。主要是手机仅仅充当着联系的工具。“
“再加上现在的手机价格……”
我狠狠点头。
每天点开频率最高的三个软件:微信、拍照和小红书。无论一千的手机,还是几千的手机,都能满足我的需求,因而,毫不犹豫地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机。
Apple的旗舰店显示,iphone 15 Pro Max(256G)官方售价9999元,同内存的iphone 15 Pro少1000块。
总结起来:拍照更好看,续航更持久。
这么高清的配置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想起了大张伟在一期节目中说(大意):现在的手机还要怎么更新,一千出头就能把人拍得很高清了,难不成要把寒毛拍出来。
目前的手机是oppo品牌,用了两年,拍照、充电、续航等各种性能完好,目测还能用一段时间。更换手机的话,我有考虑apple,一是原图的色调和肉眼的世界接近,二是想把所有的品牌都尝试一遍。
至于前者,我完全可以买一台相机,摄影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因而,最后的抉择取决于尝试和实用的心态,谁占据上风。
在用户购买apple手机的成因分析中,“虚荣心”占有一定比例。工业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只是单一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即地位的符号言语。
🪶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浓缩成三分钟的讲说,三百多页的图书被十分钟的视频分解,高铁时速不断提升,整个世界都在和时间赛跑。
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同名文章《和时间赛跑》。外祖母的去世让作者很伤心,父亲告诉作者,所有的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之后,和时间赛跑的信念蔓延到生活中——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加速完成暑假作业,提前学习高年级的学科。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幸福感来源于自我对生活的掌控感,来源于忙碌自己的事情,来源于没有deadline和别人的评价。
不同于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快乐,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新迭代的技术,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没有缩短劳动时间,相反,超时延长加班时间。
因此,工作不断压缩生活时间和空间,身在漩涡中心的我们,明知自身困境,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沦陷。
我常用“清醒地堕落”形容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的低迷状态。
不久前,我取关了一个很喜欢的家居博主,原因大概是视频风格单调,缺乏新鲜感。其次,我只能隔着屏幕看着,不能在现实中做点什么。
三分钟的电影节说营造了一种【我看过这部电影】的快感,不足二十分钟的图书讲解满足了我们的阅读需求,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将网上的社会热词保存,顿时有了【我背了单词】的错觉……
活跃在网络社会的我们,裹挟在“快感”的不真实中。
三分钟真的能将一部电影讲明白吗,看完二十分钟的读书视频后你还能回忆起什么。让我觉得恐怖的一点在于,这些都是二手资料。
你所有的认知都是别人的讲解,别人说的,别人给你铺好的。只看到结果,没有过程的历练,并不深刻。这种“不深刻”正是“泛文化”的本质特征。
“泛交流”“泛学习”“泛娱乐”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什么都涉猎,什么都不深刻,最终你拿什么资本让对方信服。
首先是要踏实下来,摒弃掉一切媒体和文学作品带给你的价值观,从生活出发,好好审视下自己,然后再去思考生活的真相,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真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
长大是一趟逐渐祛魅的旅途。
由于对高校怀着憧憬和执念,在18年的暑假去了浙大。和朋友在空荡荡的校园中闲逛,拍照,树荫下休息。我感到低落,心心念念三年的学校,和印象中的模样相去万里。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学校厉害的原因在于学生厉害。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然而,最能激起思想火花的地方在于课堂。
从小喜欢看书,初中开始写日记。身为英语专业的我,大学四年把自己培养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书,投稿,蹭课。稿子逐渐在多家平台发布之后,拿稿费,成为签约作者。毕业那年,毫不犹豫地在求职简历的岗位上写着“编辑”。在我眼里,她会发光。三年的工作经历,我看到了些许文人的清高,看到了利益之争,看到了没有社会效益的书从我手中走过……我见证着一些,抵触着一些,什么都改变不了。我只能说服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不是理想盛放的地方。
小时候羡慕那些家里有钱的同学,经常从小卖部出来,提着一袋子零食,每年的压岁钱,加起来好几千,因而萌生了自卑情绪。大学经济独立后,开始尝试一些新鲜东西。工作后,工资一到账,留出部分生活费,剩余锁进zfb的心愿单。随着余额的增多,底气也更加富足。
时不时盛情宴请小时候的自己,几次之后,意识到不过如此,开始回归正常生活。
物质包装的是产品,是盛放在货架上被人来人往观赏的展品,我们是三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过好每一天,快乐生活,是唯一的主线任务。
【原创首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