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食物,是永远的乡愁

作者: 茉莉花微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23:09 被阅读0次

    陈晓卿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我想,对于这一系列的美食纪录片,没有人会不喜欢的。因为,他拍摄的美食,诱得一众吃货的口水流了一地。更关键的是,这里面有真挚朴实的平民生活气息,有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味。

    在拍纪录片之前,他曾写过一些关于美食的随笔,后来集结成册,也就是《至味在人间》。

    总以为,能拍的出这样片子的人,应该是高大上的。看了他的随笔之后,才仿佛觉得,这不就是我们的邻家大哥吗?性情豪爽,幽默可爱。

    最打动人的是,他没有矫揉造作的端着。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能读出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觉非常接地气。

    他并没有认为,只有五星级的酒店做出来的菜才是至味,反而爱去钻研街边巷尾不起眼饭店的独门菜。喜欢和一帮知己,去品尝上不了台面的特色江湖菜。对他来说,吃什么,在哪里吃,远远不如和谁吃更重要。

    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了20多年的外地人,故乡的食物,总是会无端的勾引起一个人的乡愁。

    为了吃上一碗故乡的“SA汤”,习惯晚睡晚起的他,在大冬天,破例一大早从热被窝里钻出来,去街边小店大快朵颐。

    记忆中,妈妈亲手做的酱豆,永远是那么鲜香,滋味绵长。

    而儿时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月,对于荤腥,永远怀着天然的好感。作者还自嘲“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哈哈,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吧。

    在这本随笔集里,最让我感动的,是那篇《留住手艺》。一位久居海外的老华侨,30多年后重返故里,最惦记的是什么呢?除了故乡的旧人旧事,当然,还有难以磨灭的美食印记。

    他希望,能吃到童年时代的爆肚。可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却不能够轻易实现。要想做好这道菜,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选料精、刀口准、火候恰当、佐料齐全。

    比如用料,一定要用口外羊的胃,而且要添加碱、醋、花椒、大料等,反复清洗浸泡。这还只是第一步。刀工方面,根据不同的部位分别仔细裁切。火候,更是考验厨师的水准,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又生,非多年的功力和经验,难以胜任。

    在品尝过多家的爆肚后,老华侨相当失望。

    后来,在侨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曾经的爆肚冯传人。他因为解放初的公司合营,不得不放弃了这门手艺。当他看到国营饭店里为图省事,粗制滥造此菜肴时,真的是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在侨办的要求下,已经歇手多年的老冯重新操刀。在他的眼里,爆肚,并非仅仅是一道简单的食物,而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他一丝不苟,全力以赴,这种匠人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而在老华侨的眼里,这道食物,也不仅仅是食物。它是乡愁,是记忆,是心中永远的无可代替。在一偿夙愿以后,他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再后来,在老华侨的极力运作下,“爆肚冯”以非遗的形式,重新开张。我们,也都为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开怀。

    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永远有一种力量,将他与故乡,紧紧地维系在一起,那就是故乡的食物。

    或许,这种感觉,如同爱恋一般,相见亦无事,别后常思君吧。

    喜欢陈晓卿导演的文字,有时间可反复品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食物,是永远的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je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