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群里说搬家最难处理的是书。确实,书这东西,又重,又舍不得扔,搬到新家又占地方。
我的建议是:书可以烧掉。因为不烧掉,大部分书也是不会看的。如果书送人,还会给别人添麻烦。看书吧,真是浪费时间。扔了,对不起赠书人。留着,占地方。









对爱吃土豆的佩奇,这个小猪猪侠,我是佩服的。她能够把买的书都看,这点就超过了95%的中国人。
我,小助理,属于那95%。我相信我是站在大多数人民这一边的。
我有很多很多雄心壮志。我大学刚毕业,就买了一套美国文学经典名著精选精装本,英文原版!摆满一排书架,决心努力学英文。这些书的厚度加起来,大约有八十厘米。很多年过去了,这套书我总共看了120页,总厚度大约是1.3厘米。
我曾经买下很多英文词汇手册,比如杨鹏的《17天掌握GRE单词》,俞敏洪写的好几个版本的红宝书,还有一大堆各种单词记忆法。但是,好几年过去了,那些本该17天就掌握的GRE词汇,大部分我还是不认识,即使再过一百个17天,可能还是一样,甚至以前记住的也忘了。
我父亲的书房有很多名著。我在小学就开始看红楼梦,直到现在还没看到第五十回,所以别人说后面四十回是高鹗写的,我也无从判别,因为我连前面的八十回都没读完。
我曾经为自己读书少感到愧疚。但是我很快就明白了读书是不需要多的。因为做学问有很多学者,他们在替我们读书,替我们延续发展人类的思想宝库,我们只需要去了解个大概就可以。
我们这些普通人民不需要读很多书,正如我们不需要亲自当医生和理发师为自己看病理发。
美国人几乎都没读过中文书,我们中国的四库全书,二十四史,恐怕全美国也没几个人读过。可是美国依然很发达,很强大。
据说全中国真正精读过二十四史的人,也就吕思勉一个。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根本不需要读那么高深的书。读二十四史那些书,也是浪费时间,那是本来可以挣钱和享受的时间,除非你天生觉得读书本身就是享受(比如流浪大师沈巍)!
今天这个人人识字的年代,书比牛毛还多。小助理这样的人,都可以天天写字。如果简书一千万用户人均写十篇,就有一亿篇文章。别说阅读,每篇点击一下都得耗费一辈子。
今天在群里看到一个消息,说行距君写了一篇文章,他们的征文揭晓了!这个揭晓引起了很大争论。
行距的官方文章说,本以为会有很多好作品,结果征文六百篇,五六千万字,竟然只找到两篇勉强能看的,只能各给五千元奖金,这些作品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反对者说:你们当初说好要拿二十万奖金的,结果耍赖了!这是没有契约精神!虽然征文水平很烂,可是再烂的文章你也得给几个一等奖,发几个万元大奖!
双方好像都有道理,我觉得他们都是对的。本来一件事就可以有很多答案,就可以有各不相同的观点,是吧。
可是我的视角和诸位不同。我想的是:就算真的找到很好的作品,就会有人读么?我一年就看十本书,一辈子看几百本,即使行距出版了几本小说,我会去读么?
我连《红楼梦》和《美国文学经典精选》那么经典的书都不愿读,我会花费时间去读行距出版的那些平庸作者的书么?
也许正确的做法是:花钱请别人来读?
几年前上海有一个八十年代出名的诗人出了新诗集,在一个咖啡厅请大家来参加作品研讨会。我问一位文艺圈朋友,去参加是否需要自己掏钱喝咖啡。他说:应该不需要,要是不花钱请客,谁去读他们的诗呀。
我想到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有一次他的一篇论文发表在某个著名数学期刊上,很开心,就在清华大学主楼的大厅站了一整天(也有人说他站了三天),对每个路过的人说:我的论文发表了,我的论文发表了,我的论文发表了。
后来有人说:华罗庚这家伙真没品。
如果华罗庚很有钱,一定会在太平洋咖啡包场请客,请大家去读他的论文吧。花钱请客才是硬道理。
所以,我觉得简书很多作者都有一种奇怪的幻觉,觉得别人应该花钱读她的文章,而不是她花钱请别人读。
为什么要花钱请别人读你的文章?因为文章是你自己的广告,是你心灵的展示,是你才华的展示,是你把自己的灵魂秀出来。你贴在那里,就有人看到你,你就能找到朋友,找到知音,找到知己,找到伴侣,找到人生的各种机会。
没有比花钱请别人读你文章更好的事情!
写作的观念要改了!
以上写的都是我的真心话,恐怕某人又要把我的文章截屏贴到她的好友圈供大家批判小助理的愚昧与反智……so what,我又不是学者,反智就反智吧。你们愿意读书的读书去,愿意跟我研究炒币挣钱的扫码入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