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 辽阳边义
文凭(2087)
旧时官吏赴任作为凭证的文书。语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受了行军统领官文凭、便教收拾鞍马车器起身”亦为旧时官府发给百姓的证明文书。《文献通考•征榷一》:“凡民有遗嘱并嫁女承书,令输钱给印文凭。” 现指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学生完成相应学业后所获得的资质说明。一般分为初等教育文凭、中等教育文凭和高等教育文凭。
玩忽职守(2088)
玩忽:不严肃认真对待;忽视。语见南宋李曾伯《奏为边报及安南馈送事》:“雄飞虽布置诸将防把要隘,然敌在篱落未去,正不容玩忽。”玩忽职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于职务上的过失而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犯罪。钱钟书《围城》:“高松年身为校长,出去吃晚饭,这时候还不回来,影子也找不见,这种玩忽职守,就该死。”
习以性成(2089)
亦作“习惯成自然”“习以成性”。习:习惯;与:语助词。习惯了,成为本性;性:性格。谓长期的习惯会形成性格。即习惯成自然的意思。语见《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以性成。”《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导传》:“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霑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唐姚思廉《梁书•王筠传》:“余少好书,老而弥笃……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色厉内荏(2090)
色:脸上的神色;厉:严厉,厉害;内:内心;荏:软弱。谓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语见《论语•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集注:“厉,威严也;荏,柔习也。”汉桓宽《盐铁论•利议》:“大夫曰:色厉而内荏,乱真者也;文表而枲里,乱实者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五:“何他随员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
我行我素(2091)
行:做;素:平素,素常。谓自行其是,不管人家怎样,只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指不受别人影响,自行其是。语出《礼记•中庸》:“君子素其闰而行,不愿乎打卡外。”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幸亏钦差不懂得英文的,虽然使馆里逐日亦有洋报送来,他也懒怠叫翻译去翻,所以这件事外头已当着新闻,他夫妇二人还是毫无闻见,依旧是我行我素。”
执牛耳(2092)
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语见《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指张溥。
危如累卵(2093)
危:危险,危急;累:累积,堆码。卵:蛋。亦作“危于累卵”。谓危险得像累叠的卵。形容情势极其危险。语见《国策•秦策四》:“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唐姚思廉《梁书•侯景传》:“复言仆,'众不足以自强,危如累卵'。然纣有亿兆夷人,卒降十乱,桀之百克,终自无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大名危如累卵,破在旦夕,倘或失陷,河北郡县如之奈何?”
无何有之乡(2094)
无何有:没有。茫茫无边的宇宙,一切都不存在的空间。原指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地方。后以指空虚乌有的境界。语见《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七:“因要替一个百姓伸冤,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年青灯,半生黄卷,顷刻间风驰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瓮中捉鳖(2095)
亦作“瓮中之鳖”。瓮:大坛子;鳖:甲鱼。比喻所欲得者已在掌握之中。形容轻而易举。语出宋普释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僧曰:'瓮里何曾走却鳖?'”语见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和一群百姓们,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瓮中之鳖,釜中之鱼,没处躲闪,只得随顺。”
鸣呼哀哉(2096)
呜呼:亦作“於乎”,文言叹词;哉:文言感叹语气词。原来泛用以表示悲哀伤痛之辞。旧时祭文中常用来表示对死者的悲悼。现多用于幽默囗吻,表示坏人死了或事情完结。语出《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语见《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鸣呼哀哉,尼父!’”韩愈《祭十二郎文》:“鸣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鸣呼哀哉!尚飨!”鲁迅《集外集•选本》:“不过这类的辩论,照例是不会有结果的,往复几回之后……而问题于是呜呼哀哉了。”
无聊(2097)
聊,亦作”憀”。指生活穷困,无所依赖。语见《汉书•元帝纪》:“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白居易《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闻王锷在镇日,不恤凋残,唯务差税,淮南百姓,日夜无憀。"亦指精神空虚,无所依托。《楚辞•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鲁迅《彷徨•祝福》:“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亦谓没有意义。如:无聊话。陆游《遣兴》诗:“寒与梅花同不睡,闷寻鹦鹉说无憀。”
蜡梅(2098)
亦称“腊梅”,因腊月开花而名。当然,腊月开花是指南方,农历三月,北京的腊梅才开花。腊梅也因其花如蜡制,亦称蜡梅。蜡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在古代,腊与蜡可以通用。蜡梅是苏轼命名的。苏东坡见黄梅花似蜡,说它“香气似梅,类女工捻蜡所成,因谓蜡梅”。由此蜡梅名噪一时,鼎盛于京师。后来诗家在咏蜡梅诗中,常在“蜡”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如“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等。有“知访寒梅过野塘”的名句,《姚氏残语》又称蜡梅为寒客。
现身说法(2099)
现:露出,显露。现身:现出人形。说法:讲解佛法,普渡众生。语出《楞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语见宋释普济《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佛》卷二:“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原谓佛能现出种种身形,向众生说法。后比喻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向人进行讲解或劝导。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现身说法。”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我总觉得这种现身说法的文字是必要的。”
香花供养(2100)
用香与花供养。为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语出《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花香而散其处。”(阿修罗:佛教护洁神)后用“香花供养”表示虔诚致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鍾生》:“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一七:“因此他家把这位姑娘设了一个长生禄位牌儿,朝夕礼拜,香花供养。”
屋下架屋(2101)
亦作“屋下盖屋”“屋上架屋”。房檐底下盖房子。比喻重复累赘。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九卷:“(邵康节)平生不为训解之学,尝曰:'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上安床,滋惑矣,所谓陈言生活者也。'”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五:“闻者自了,引者奈何复屋上架屋乎?”
爱屋及乌(2102)
亦作“屋上乌”“屋乌”。及:连带;乌:乌鸦。比喻推扩爱心。语本《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谓爱那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唐杜甫《奉赠射洪李四丈》诗:“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后来就用“爱屋及乌”形容爱那个人而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方岳《县送邸报》诗:“谁爱屋乌方引玉,同骑竹马或登金。”
文恬武嬉(2103)
文:文官;恬:安闲,安然;武:武将;嬉:玩乐。谓文武官僚安于逸乐,不重国事。唐韩愈《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二:“今者文恬武嬉,宜若可为安静之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这些都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
无下箸处(2104)
没有可下筷子的地方,谓没有什么可吃的。形容饮食的奢侈无度。典据晋武帝时何曾生活豪奢。语见唐房玄龄《晋书•何曾传》:“(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日食万钱,尤曰无下箸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四字》:“每一日餐费至十余金,犹嫌无下箸处。”
香火因缘(2105)
亦作“香火缘”。佛家语。香与灯火,同为供奉佛前之物。佛家因称彼此契合意气相投为“香火因缘”,谓如结盟于宿世。语见唐李延寿《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见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唐李嘉祐《送弘志上人归湖州》诗:“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唐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香火因缘久愿同。”
想当然(2106)
谓凭主观臆断,认为如此。语见《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想当然”是贬义词。“想”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功能,凭唯心主义的没有根据的推测来断定,“胡思乱想”下结论,以为事情和结论一定是如此,其实不是。
放鹤(2107)
《世说新语•言语》:“支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晋朝一名叫支遁的高僧,虽喜爱鹤,但出于仁爱,将所养双鹤又放走。后将“放鹤”用作咏僧人或鹤之典。唐齐己《题中上人院》:“放鹤同支遁,多诗似惠休。”放:解脱约束,得到自由。如: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放怀、豪放、释放、放工、放假、放学、放晴(阴雨后转晴)。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鹤:鸟类一属,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边,吃鱼、昆虫或植物。词汇如:鹤立、鹤发、鹤寿、鹤贺。“放鹤”之典故甚多,宋林和靖“梅妻鹤子”,西湖有孤山放鹤亭;长沙岳麓书院门前亭中有“放鹤石”;上海豫园西廊有清两江总督陶澍题:“放鹤去寻三岛客,约梅同醉一壶春。”分别为唐杜荀鹤与宋真山民诗句。
文以载道(2108)
载:装载,记载。谓文章是用来说明道的。道,旧时多指儒家思想,后泛指各种道理。语见宋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题注:“此言文以载道,人乃有文而不以道,是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指文章是用来记载道理、表达思想的。《元史•儒学传》:“六经者道之所在,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清曾国藩《致刘孟容书》:“周濂溪氏称文以载道,而以虚车讥俗儒。”
向平之愿(2109)
东汉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待子女婚嫁己毕,即恣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语见《后汉书•向长传》:“向长字子平……男女娶嫁既毕,勅断家事勿相关,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后因称子女婚嫁之事为“向平之愿”,子女都已婚嫁则称“向平愿了”。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卷一:“晚年好道,向平之愿蚤毕。”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五六:“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拟于秋间为之完姻,以了'向平之愿'。”
响遏行云(2110)
遏:阻止。行云:流动的云朵。形容歌声响亮,高入云霄,把流动着的云也阻住了。语见《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廿载繁华梦》八:“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响马(2111)
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者。因抢劫时先放响箭,故称。语见清李渔《耐何天•筹饷》:“只因西北路上,响马最多,这银子不比别样东西,时时要防盗贼。”响箭:射时发出响声的箭。古代军队用来发布号令。后响马等亦用作信号。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只听得一枝响箭,飞了出来。”
牺牲精神(2112)
牺牲:古时祭祀用牲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今用为舍弃、捐弃之义。如:牺牲个人利益。《孽海花》第三回:“他既牺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玛,做了汉奸,无非为的是钱。”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如:为国牺牲。牺牲精神,亦称“自我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为实现一定的理想或目的,甘愿牺牲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
相提并论(2113)
亦作“相提而论”。相提:相比,相对照;并:齐,不分高下地放在一起;论:评论。把性质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同起来谈论或看待。语见《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集解:“相提,尤相抵也。”清王蕴章《碧血花•吊烈》:“微波先归蔡香君,后降张献忠,节惭冰霜,死轻蝼蚁,比着这蕊芳夫妻殉节,含笑同归,怎能够相提并论呢?”
人心向背(2114)
人心:大众的意愿。向:相向,喻拥护。背:相背,喻反对。指民众出自内心的拥护或反对。向背:正面和背面。皇甫冉《雨雪》诗:“山川迷向背,氛雾失旌旗。”亦谓拥护和反对。语见《宋史•魏了翁传》:“入奏,极言事变倚伏、人心向背、疆场安危、邻寇动静。”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四年》:“彼刘豫挟为重,签军本吾赤子,人心向背,久当自携。”
小惩大诫(2115)
《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意谓受到小的责罚,因而警戒自己,可免犯重大过失。《魏书•桓玄传》“犹冀玄当洗濯胸腑,小惩大诫,而狼心弗革,悖慢愈甚。”简为“惩戒”,惩治过错,警戒将来。蔡邕《故太尉乔公庙碑》:“禁锢终身,没入财赂非法之物,以充帑藏,惩戒群下。”亦谓引以为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汉书•诸侯王表序》:“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毛骨悚然(2116)
毛:毛发;骨: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语见元汤垕《画鉴•唐画•韩嵩》:“二牛相斗,毛骨悚然。”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八回:“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几句话说的两个书办毛骨悚然,一场没趣,扯了一个淡,罢了。”
2022.04.01至04.30 舞蝶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