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上一节我们讲过一个人就有一个世界,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世界里有什么样的人。
那么这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第一种解释就是一个人谦卑柔和,不和其他人争夺利益,自然就不会有人能够和他争。第二种解释就是运用“共同世界”的改变来对第一种解释进行详细的说明,当我们处在自己和众生合一的共同世界里,众生既是和我们对立的“人”或者“物”,又是和我们合一的能量体,这个共同世界的能量体随时随地作用在自己身上。
当一个人减弱自我,甚至是能够消除自我,就会拥有自己和众生的共同世界,如果能够在这个世界里持续的发出正能量,发出谦卑和不争,共同世界里的“众生”能够接受到能量并合一在这个人身上,也就自然不会有人和他争,也没人能争得过。
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争的过他人的目的而去不争,自己对于自己的“共同世界”能量体所传递的自己的能量不纯粹,所调动起来和自己合一的能量就更不纯粹,就更得不到世人眼里的“争夺物”,毕竟自己的能量是完全不够化掉其他“竞争者”的磁场的。
说明,一个人能够做到削弱自我,甚至是消除自我,就有了共同世界,能够传递不争,就聚集了共同世界里众生的不争的能量,各自世界里的每个众生自然遇到这样不争的大能量体就会受到影响,变得思想上不再想争,倘若还有想争的想法,也难以转走这样厚德的大的不争能量体。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和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理也是如出一辙。
因为很多人问我,道德经是不是就是一种安慰人心的思想观念,他只是一种系统,以及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
我说是,但不是“就只是”。
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包括道德经 吉祥经 六祖坛经在内的我看到过的经文,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从结果出发,或者直接做表率该怎么做。
但是对于一个新接触圣贤书人来说 ,甚至是没有看过圣贤书的人来说,没有体验过结果就不会去做,即便是做也是不情愿去照着做,也会在负能量中沉沦,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去切入文化,去理解圣人为什么都是大德,更难以去培养自己的德和正能量。
所以我想偶尔讲一讲理的东西,来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为什么人要有德,而且是大德就会顺遂一点,为什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什么“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要去成长,为什么许多争来争去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为什么我说是偶尔讲一讲理的东西而不是经常讲理的东西,我们读书修行,学习圣人,最终学习的都是圣人的“厚德之心,明智之性”,这不是靠脑子的逻辑就可以得出来的事物,这是一种状态,是需要在自己切入进文化和内心之后,需要潜心生长的方向,不过,真正能够切入自心之后,也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阳光,自然就会使的生命茁壮生长,自然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