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从日升到日落在为生存奔波,动物的本能是不断地食用食物、储藏脂肪、奔波逃跑直到老死。动物的食物链,真正因为年龄大而死亡的大概10%左右。
而人们常说的本性里有贪婪,是用此作为托辞。如果没有欲望,人们怎么会有强烈的获得欲?
贪婪是一种状态,一个过度的状态。贪婪是获得到基础程度后,再多一点。就像榨汁一样,在残渣基本榨出一杯水果果汁之后,贪婪是从残渣里获得更多。贪婪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腐蚀人、吞噬人,而是贪婪的派生物,会让人希望从残渣中获取一杯果汁,甚至多于一杯果汁。
有本书里提到一个人因为贪婪从而在最后空望着等待获得期望的,但是只有死亡悄悄带走他。
贪婪的作用是消极的,由于刺激产生的情欲导致的贪婪把人局限在感官享乐中,对他人的精致的形象产生的虚荣导致的贪图把人禁锢在追逐金钱下,因为社会标准的错误引导导致的贪婪把人止步在“自己的幸福生活”前等等。如果刺激是先引,那贪婪是辅助条件。
为什么那么多年少成名的人在别人看起来可为的情况下却如殒石一样把社会砸出大坑?是因为他们的“巨婴”还是因为虚荣是无法满足的?贪婪是无法消除的?
物质世界催生出的“比较”、,给物质赋值的过程是在不断地和价值等同,比较的时候是在价值之上加价值,人们的蔽体、居住的物体不再是使用权,而是它们的驱动权。把物体加上虚荣等,披上“精神”的外衣,仍是物体的变形。给物体命名,怎么成了感觉的代名词?
赋予消费者感觉,引导人们,像是一个圈,总有一个圈能让消费者进入圈里。而物体需要的只是受众的长期付出。
佛教把欲望抽出,用“能”代替人们产生的情绪,把人们的感觉消除,再多变不定的固定成单一的,就像竹篮打水成了待命名的石头,情绪明明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却固定成一个固体。贪婪在固定范围里不断增加,人们不是被阶层化并且丧失了真的感觉。被定义的告知的感觉是物体,付出的同时仍不断付出。人们在为视觉付出,为感官刺激付出,为他人眼中精致印象付出。
有人说:“一个人能装下全世界,但是无法容忍一个人。”能拥有一切本就是拥有的反向。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贪婪是种好处?要是恶是本有的,那么贪婪就是被激发的。
过度的获得,是种状态的放大。过度的享受,会损伤身体,过度的消耗,会损害自然环境,过度的发射卫星,会影响太空卫生等等。过度是过多,虽然没有人要求别人正好,但是有时贪婪会以“优越”来表现。好像如果没了优越物体就没了意义,意义本身不是赋予的,而是本来就有。赋予不过是用过程消除“赋予”。
如果人们减少贪婪到满足,那么才可能真的拥有一些什么。贪婪存在着,和勤俭毫无关系。但是如果有人需要把划分两者作为区别,那贪婪存在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