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崧舟老师的《课标案例式解读》买来一年多,翻开三月,连似懂非懂都没有达到。还是师傅请进门了,功夫还没下到位。
接近尾声,我也在问自己看到了哪些?三大类型任务群(基础型 发展型 拓展型)在我没翻这本书我就知晓,六小项(不能称为小项,因为这六项当下重中之重,头等大事)(语言积累与梳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也是越难越有噱头。尽管六个名词我会背,可是我还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
虽然现在一股脑在挖拓展型任务群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可是新课标没有降低基础型任务群和发展型任务群的学习地位,语言积累与梳理(以前讲究运用,现在要求学生懂得自己去梳理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依旧是重头戏,特别是低年级段,语言文字是硬货,打不好基础,就难谈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因为大量的阅读与表达是要建立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础上。
一本书翻下来发现不论是积累还是阅读表达,都是从问题出发,联系生活来解决问题,不能是单一的纸上谈兵,而要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要懂而且还要会,要通。有了问题要联系生活就有了情境,新课标要求的语文学习是情境式学习,是要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运用,恰恰抓中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的东西如果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就会失去知识的生命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两大特性,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也是我们培养文化自信的根源。当然我们所有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可是我们不能过分强求用,毕竟我们还无法脱离围墙来教授语文,我们更多的还是坐而论道,而且语文还有它的人文性,很多观点和内涵无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具有唯一性和时效性(学了时钟我就能看时间,学了钱我就会买东西),他们不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龄看《海的女儿》有不同的感受,少女时代会跟着海的女儿一起为爱痴狂。可是当了母亲以后就会为海的女儿感到不值,为了虚无缥缈的爱情化为泡沫辜负了家人的爱,人首先是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语文还有一个延时性(等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理解作者的深意),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到三十岁是无法读懂其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像有些古诗文的积累总会在积累后的某一天豁然开朗,懂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当然语文本身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够最终回归生活是一大幸事。特别是跨学科学习要有真实的问题情境要具有解决问题的功效,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最终获得学习力与生活力的提升。
阅读还在继续,我们现在不是不懂学习,而是不懂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总结生活。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多地是兴趣与方法,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的归宿,才能将语文回归生活,所以源于问题,归于生活是语文的终极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