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题记
阅读蒋勋的书,就好像喝一杯花茶,有一股淡淡的花香缠绵于口齿间。一本书,是作者智慧的精华,是他人生感悟的书写,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最好写照,所以,好书如知己,可遇不可求。
初是被他清丽温润的文笔所吸引,继而不由得不赞叹他的学识,最后深深折服于他睿智与达练。因此,每次看书的时候,我都会想这是一位被生活善待的艺术家,要不怎么能有一双锐利的双眼看到“淤泥”而心灵不被浊世所染呢?知世故而不世故,恰如他是一位美学大师,却鲜少在《品味四讲》里提到高雅艺术,提倡美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合上书,我想到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源于林语堂先生说:“芸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我怀着好奇,探究怎样的一个女人能得林先生如此高之评价。她没有沈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也没有丰功伟绩亦或者著作等身,更非“道德模范”流芳百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被人们所称赞和津津乐道的奇女子,不胜枚举,她们大多属于“悲情角色”。芸算不得出众,但在她的身上,我找不到“悲情”的影子。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她反而是一名嫁给爱情的女子,与丈夫相互尊重、欣赏。与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相比,他们的生活平凡无奇。不过,正是源于这份平淡,才让沈复久久不能忘怀,才让林先生和大多数艺术家发现芸的可爱与不同。不论富贵与落魄,她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将居所布置的清新雅致,谁又敢说她居住的陋室没有品位呢?不论是接人待物还是与友人结伴出游,在符合当时文人的品味的同时,她总能想出别出心裁的好点子,所以这样的女人,怎一个可爱形容得了呢?她既能欣赏得了阳春白雪,又懂得下里巴人的美,更是将生活美学运用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这样的女人又怎会让人不爱呢?
我想到了“校园贷”事件。大学是一名学生经济独立的一个过渡期。高中以及之前的学生时代,家长会严控我们的花销,他们与学校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面,审美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就像是音乐和体育课,总是被数理化英语等老师占据。大学时期,家长对孩子的经济封锁就会宽松很多,而这时的学生已经成年,具备打临时工的能力。随着手头经济的暂时富裕以及时间的充足,原先不曾注意或者压抑的爱美天性被发掘出来,很快他们就开始注意打扮,尤其是从大一到大二的这个阶段。给他们上课,你有时候都会怀疑是不是同一个人。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多大学生不满足于平价产品,开始追逐“名牌”,甚至出现攀比心理。“校园贷”之所以这么流行,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学生的物质欲望在不断膨胀,丝毫没有考虑自己以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一分价钱一分货”确有存在的道理,风靡全球的名牌的品质以及设计确实让我们称赞与喜欢,而且它们引领市场潮流,但是它们的价钱也非常的“美丽”,这种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的,不然也早已沦落为平民产品。名牌好归好,但是名牌不代表品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SKⅡ产品不一定适合你的肤质,香奈儿的衣服不一定能将你的美衬托出来,迪奥的香水不一定符合的气质。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用名牌打扮自己无异于锦上添花,但是超出经济能力范围,再追逐名牌就是雪上加霜。
我想到了18年的中秋节。在一家人吃过团圆饭之后,家里的三个活宝邀请我到房顶赏月,并让我给他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我拒绝了。对,我拒绝的很干脆,不仅没有陪他们赏月,还说谎没听过月亮的故事。那时候的我,在忙着用手机和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发节日的祝福。我爱答不理的情绪影响了他们,所以他们在房顶上叽叽喳喳了一会儿就下来,回到房间里看动画片。整个晚上我都没用抬头看看月亮圆不圆,亮不亮。每到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身边却冷冷清清的时候,才发现活宝们围绕在身边吵吵闹闹居然也是一种幸福。回想当时的一幕,才惊觉自己的过分。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一句祝福就能延续和中断的,但是我的一句话却能对身边的家人产生深深的伤害。如果当时我能陪着他们欣赏天上的月亮,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不是物质所能堆砌;给他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带领他们领略中国神话的美;讲人类登月、中国的神舟飞船以及绕月卫星等科普知识,使他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中国的崛起,我相信那个中秋节会比低头玩手机有意思的多。
《品味四讲》提醒着我们是时候放下手机,用心感受身边的生活的美。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词“伪精致”,它反应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精致的生活我们所羡慕,但是却事与愿违,过得猪狗不如。精致的生活不是去听一场高大上的音乐会,不是去一次高级餐厅,不是穿着名牌服饰,而是关于生活的态度,如芸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