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减法模型的分类及思考

减法模型的分类及思考

作者: 平安执笔写青春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21:10 被阅读0次

    小学数学减法包括整数减法、小数减法和分数减法。在一二年级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在四年级“四则运算”单元中才学习减法运算的概念。

    一、减法模型的分类

    减法模型可以分成三类:“总分型”、“改变型”和“比较型”问题

    1.“总分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将一个整体分成几部分,已知总量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问题。

    例1:第三列有7名学生,其中有4名男生,有几名女生?

    例2:老师的两只手一共拿了5个棋子,其中左手拿了2个棋子,右手拿了几个?

    2.“改变型”问题

    所谓“改变型”问题,就是起始量增加或减少了一部分(改变量),得到了一个结果量的问题。调研发现,这类减法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小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更多建立在“拿走、飞走、吃了之后还剩下多少”等生活情境中。人教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减法问题是在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情境是”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即教材中关于减法意义的内容是从“改变型”问题(拿走)开始呈现的。

    在减法中,根据未知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求剩下的量、求增加前的量和求改变量。

    例1: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几个?

    例2:笑笑原来有一些贴画,今天老师又奖励了她2个,她就有6个贴画了,笑笑原来有几个贴画?

    例3:笑笑原来有4个贴画,今天老师又奖励了她几个,现在她有6个贴画了,老师奖励了她几个?

    3.“比较型”问题

    所谓“比较型”问题,就是指对两个量进行比较而产生的问题。一种是求两个量相差多少的问题,另一种是用减法求较小量的问题。

    例1:淘气这周一共得了7个贴画,笑笑得了5个,淘气比笑笑多几个?

    例2:淘气这周一共得了7个贴画,笑笑比淘气少2个,笑笑得了几个?

    例3:淘气这周一共得了7个贴画,比笑笑多2个,笑笑得了几个?

    例2和例3都是求“较小量”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体现出的思维层次并不相同。解决例2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结构与题目呈现的逻辑结构一致,属于“求较小量的顺向问题”;而解决例3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结构与题目呈现的逻辑结构是不一致的,属于“求较小量的逆向问题”,逆向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更高。

    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年级上册已经出现了减法的三种模型。不过,“比较型”问题在一年级只出现求“相差数”的问题,到了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二)”中出现了求“较小量”的顺向问题,直到五年级“简易方程”单元才出现求“较小量”的逆向问题。

    所以,教学要注意阶段性!

    二、教学思考

    1.整体把握减法模型的三种类型

    教学时,要用整体的视角去把握减法模型的三种类型,使学生能从一种模型联想到另一种模型,达到不同模型之间的互联互通,真正把减法的意义理解透彻。

    比如,“改变型”问题中的起始量相当于“总分型”问题中的总量,当把拿走的部分看作是一种改变时,另一部分就是剩余量;如果把一部分看作是结果量,那么另一部分就是改变量。

    这样学生会对减法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对减法的认知过程会成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结构化地理解减法的意义。

    2.重视引导学生对减法进行多元表征

    多元就是多种多维的意思,同一种事物,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它、来代表它。多元表征可以实现学生的多通道感知操作、多维度思维加工、多方式表达呈现、多情境迁移应用和多视角创新实践,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在减法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实物表征、图形表征、文字表征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减法意义的理解。比如算式“5➖2=3”,图形表征方式可以是“把5个圆圈划去2个,还剩下几个?”实物表征可以是“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玩游戏,走了2个,还剩下几个?”,当然也可以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来表征。学生能否用多种方式来表征,与学生的理解水平存在正相关。

    所以说,教学除了要注意阶段性之外,还要注意一致性和整体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减法模型的分类及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o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