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通读者
一个孩子,想要身心健康的成长,靠什么?——主要是运气。
养、育一个孩子,大致是三方面在使劲:家庭、学校和社会。社会是有雾霾的空气,时好时坏,不论风气如何,对绝大多数人大致公平。但遇到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校、老师,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就是拼人品、看手气了。
我最近遇到一件事。
朋友的儿子,小学二年级,进的是一所中等水平的小学。朋友没有专门钻研过教育,很多教子的行为都出自母性自然生发,很难得都在点儿上。这个又帅又聪明的小伙子,在选择家庭这头,手气不错。
可是依旧遇到难解的问题。
他们家父亲一支是体育世家,很看中体育运动对孩子养成的好处。这又是一项难得的好事。在大多数家长都双眼血红地把孩子往音乐、美术等等兴趣班踹的时候,她家的儿子,早早开始在体育场上驰骋,踢足球,并且还进了校队。
这是养育一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懂得团队合作的孩子,最好的方法。真正的精英教育模式。
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是,从家长带着孩子去学什么这件事情上,我们这么早就看出了未来社会的阶层分割。
但好运气到此为止了。到了老师这一关,他们终于撞墙了,在校队踢了没多久,小家伙被贬到女队去了。校足球队体育老师向他们展示了一手绝活——如何轻松地羞辱一个有个性、自尊心强的孩子。
校队老师发配小伙子去女队的理由看上去很强大——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太强,个性太强,去女队磨磨他的性子。
我猜,这位校队的体育老师,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他发配男孩去女队踢球的招式,说不定是看着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装学来的。
我听说,后金入关前,整个民族尚处荒蛮之列,打仗行军,靠《三国演义》指导,这位体育老师,敢情也是入关不久的,没接受过什么教师的教育。
朋友跟我说这件事,气得咬牙切齿,不知道怎么骂才解气,问我有没有现成的话可用。我读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的时候,见过他骂那些愚昧自私、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教育者时用过八个字,我觉得借给她出出气非常合适——“蠢陋野悍,迂谬猥贱”。梁启超在文章中说“中国四万万人之才、之学、之行、之识见、之志气”就消磨在这类“猥贱”的老师手里。
大多数老师都有四两拨千斤的本领,一个随手的惩罚,惹起家里一场教育思想的碰撞。母亲气得牙都长了,出身体育世家的父亲,反倒觉得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全不必放在心上。孩子就是要接受挫折,男孩发配到女队,看似被折辱了一下,其实是内心的成长。
我揣度过,中国的父母在多大程度上,是靠着自己小时候被教育的经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恐怕是多数派。像这位父亲,自己小时候大概是被羞辱过的,可是活到今天,依然没有精神分裂,便觉得小时候的羞辱,其实是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能够抵御更多、更严重的羞辱了,不为坏事。
批评、惩罚和羞辱,从来都不是一个概念。而羞辱和成长,从来都没有正相关的联系。
一个被羞辱过的民族,如果足够坚强,可能会从羞辱中崛起,但羞辱从来都是坏的记忆;一个被羞辱过的孩子,是否坚强到可以抵御成人随手的恶意,很难说清楚,考虑一个七八岁孩子内心的承受能力,才是父母需要做的事情。练出肱二头肌,是肌肉成长,脸上的伤疤,泼皮才喜欢当作骄傲。
鲁迅先生在他的长文《我们怎样做父亲》里说:“欧美家庭,大抵以幼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他在这篇文章里有句特别著名的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是位有点草率的父亲,也是很多草率的父亲的代表,他们好像不会第一时间考虑孩子的心思,只是匆匆代替孩子思考,这对他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他们没想过“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羞辱就是羞辱,是不好的教育。
夏山学校创始人A.S.尼尔先生说,好的教育,让人建立对人性和自我的不灭信心。做好父母,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和教育,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愿我们与孩子一同在这场修行中茁壮成长。
如果嫌这句话太高调,那就换一句,来自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双向养育》:父母耗尽心血,一心是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的人。可是,为什么世界上还充斥着那么多不负责任的人呢?
因为教育、教养很多时候,都是单向度流动的。我们的父母只顾着按照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却从来没有认真让自己成长,包括这位父亲和那个体育老师。
我赞成适度惩罚孩子,但是,适度是多么难把握的事情。我很赞成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这本书里对于惩罚的论述:“惩罚”是通过施加身体和心理伤害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惩罚者通常认为:“我懂的比你多,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惩罚的目的是控制孩子行为。孩子因此会忽视自己的想法而受控于外部力量,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像父母一样我就安全,如果不像父母就会有麻烦。”
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动的世界。世界不会像我们曾经面对的那样相对缓慢,如果不能独立自主地成长,长成一个能主宰自己人生的孩子,他的生活,在未来恐怕会有点糟糕。
那时候,我们怎么检讨一个孩子教育的失败,其实还是这一个原因:他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个愚蠢、粗暴的老师,或者遇到一个只按照自己简单经验教育孩子的父亲。他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他不能追问,为什么,你们在教育我的时候,永远都是给我提要求,却从来没有想要认真提升一下自己 。
养育,应该是双向的。
理想状态的教育是,孩子成长为出色的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更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亲一起携手成长。
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中写道:“他(孩子)应该对父辈的生活说再见、有信心面对未知的明天,即使面临从未经历的情况也能从容应对。”我觉得,梅杰写这段话的时候,其实违背了自己的基本理念。为什么一个成长后的孩子,一定是要与自己父辈的生活挥手再见呢?
孩子在成长,父辈们站在原地了。所有的父亲埋怨孩子跟自己没话可说的时候,除了孤独,还有一种悲哀的情绪在其中:我被孩子抛远了,我在他世界的外面了。
这个时候,我们谁都不能责怪。因为我们在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因为懒和傲慢,拒绝成长了;因为,我们自己,当初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
我很高兴发现了这本《双向养育》。教育孩子的书越来越多,这些著作都在引导我们要以孩子的感受为主题,去思考我们的教育问题。这本书温和地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只有成长才能陪伴成长。
最后提一句,我为什么那么厌恶那个用羞辱当教育手段的体育老师?我当过老师,知道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有多么重要,但我同时也明白,教育中的恶行如果没有人去抵制和反抗,这种恶行很快就会侵害更多的孩子。
我能寄希望于这个体育老师,也会自我成长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