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樊登书友—阅读打卡战队
读《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

读《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

作者: 找回10 | 来源:发表于2019-05-25 13:12 被阅读54次

            美国著名心理学院托马斯·戈登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1962年戈登博士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在美国加州开课,后又于1970年写作了《父母效能训练》(P.E.T)一书,将无数父母引入他的新家教哲学,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近500万父母参加培训学习,从中受益。

              我以很快的速度阅读了这本书,沉浸在这本书列举的各种实用场景中,仿佛看到了相似的无数个自己,但在get了各种技巧后,又对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对于如何做好高效父母,进行了有效地方法论探析和研讨,有意愿改变的父母,读来就能用。这本书一共有16个章节,渗透着人本主义的精髓。

               父母是人,不是神——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一些古怪又不幸的事情就会发生,他们开始赋予自己新的职责,去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忘记了自己是个人。本书中所倡导的,也是本书的基础理念,父母需要回归自己原本是“人”的角色,有着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也会犯各种错。在《父母是人,不是神》的这章里,主导的是“接纳”概念。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是有可变性的,比如有的行为男孩可以杯接纳,而女孩不可以;有的行为在家可以被接纳,在外不可以;有的行为爸爸觉得可以接纳,而妈妈觉得不可以;有的行为父母心情好时可以接纳,心情不好时又不可以,等等,因而可接纳行为与不可接纳行为又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同时,也建议不要做出“虚假接纳”,让孩子觉得你表面上接纳他了,但实际眉头紧皱,反而给孩子错觉,并产生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父母是人,不是神,孩子无疑都喜欢被接纳,但当父母表现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信息一致的时候,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反而更可能将父母视作活生生的人,更希望保持亲密关系。

             是谁拥有问题?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模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问题归属原则。编者说,“问题”在这里指的是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而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而P.E.T课程所倡导的两种技巧是“积极倾听和面质技巧”,在增大无问题区将起到奇妙的作用。

            什么是“接纳性语言”?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要能够表达对他人的接纳也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技巧。大多数父母都以为接纳是被动的东西,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和感觉,但如果这种要成为影响他人的有效力量,必须积极主动地表现出来。本书介绍了几种接纳的方式,非语言方式和语言方式,也列举了很多案例,非常实用易学。

             其中积极倾听是表达接纳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温暖的亲密关系,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能影响孩子变得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主意。当孩子流露出她遇到一个问题时,是最适合使用积极倾听的时候。积极倾听者,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这个问题是归属于另一个人的,从始至终允许那个人找寻自己的解决方法。大人不要试图夺走孩子对问题的归属权,不要越俎代庖,直接帮助处理和解决。根据作者课程收集的报告,在孩子受伤或者剧烈大哭的时候,积极倾听会使哭声戏剧般地停止,只要孩子确信她的父母知道并了解她的感受有多糟糕,或者她有多害怕,对孩子来说,这种是她最需要的。想起我女儿小时候总是要一块小毯子,到哪里都想要一块小毯子,喜欢用嘴来舔,后来发展到只要是柔软的像毛毯那样的东西就想要抱着,舔一舔。这也是一种婴儿期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如果当时我懂这个,也许也不需要全家人为了她改正这个习惯而一直抢她手中的东西,因而导致她至今都有些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面质孩子的有效方法——“你--信息”和“我--信息”。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父母知道面质方法是否有效,那就是“你--信息”和“我--信息”。当我们检查一下无效信息时,他们发现这些信息都是“你”字开头的,或者包含“你”。比如“你停止那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你难道不能。。。”“你如果不住手的话,那么我就要。。。”“你真淘气;”“你为什么不能乖乖的?”等等。但如果父母只是想告诉孩子他那些不可接纳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一般会用“我--信息”,变成:累了的时候我不想玩;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我会觉得很沮丧;我刚收拾完,就被你搞乱了,我肯定会觉得很难受。。这就是“你--信息”和“我--信息”的区别。


    第二次改正后说的话。


             这两次谈话的情绪指向不一样。第一次的表达首要情绪指向变成了生气,而真实情况发生的时候,首要的情绪是担心。因而第二次的改正回归到了妈妈的首要情绪,是担心,次要情绪才是生气。当孩子知道父母亲的情绪,并指导父母亲了解他们的情绪时,才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

            关于“称赞”。在某种特定行为刚刚出现过后给予奖励,将会“强化”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实际,作者认为称赞实际是布满陷阱的,因为父母眼中的好和孩子眼中的是不一样的。比如家长夸孩子说“你会成为出色的游泳健将的!”孩子回答说“我连劳拉的一半都赶不上”。回到“我--信息”和“你--信息”上,很多时候称赞都是“你--信息”。如果换成“我--信息”,收效会不一样。比如:“我真的很感谢你去丢垃圾,虽然这是我的工作,非常感谢!”“你让我知道你什么时候回家,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样我不会担心你了”。

             关于通过环境来改变不可接纳行为。1.丰富环境内容;2.减少环境刺激;3.使环境简单方便;4.在环境里设置限制;5.做好儿童安全防护;6.用另一种活动代替;7.让孩子对环境变化做好准备;8.与大些的孩子一起提前做好计划。

              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谁应该赢。实际在P.E.T的课程里,很少有父母是不用谁赢谁输的观点来考虑的。这种“非赢即输”导向是造成现今父母们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的根源。也就是说现在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在彼此开战,每个人都用谁赢谁输来考虑问题的。关于育儿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就是,父母用他们的权威来控制、指导和训练孩子,很少有父母会质疑这点。孩子实际也是需要权威的,他们也喜欢父母通过设立限制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因而,争论继续进行,有个点是当父母使用他们的权威时,孩子会感到更加安全。但是,但是,但是,孩子想要知道父母接纳的限度是一回事,他想要父母为他的行为设立条条框框是另一回事,他们知道父母不允许、不喜欢的底线,但不代表他们在过程中能接纳父母为了达到不允许的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父母的权威并不能影响孩子,他只会强迫他们用特定的方式去表现,权威的影响,不在于说服,教育或鼓励一个孩子的某种行为。

               那么有没有一种“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呢?在书中,“没有输家”被称为第三法【第一法是“父母赢,孩子输”;第二法是“父母输(让步),孩子赢”】。本书将“没有输家”的方法归纳为6个步骤,一是确认并界定冲突,二是找出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三是评估备选解决方案,四是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五是执行解决方案,六是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父母要清楚明白、简单扼要地告诉孩子,当前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非常希望他的参与,共同找寻一个双方都能接纳的方案。在六步骤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步骤,确认并界定冲突。将需求和解决方案辨析,比如孩子说“我需要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解决方案”,需求对应的可能是孩子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安静的空间等。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潜在需求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理解和表达,整个过程就会陷入困境。作者认为,在“没有输家”的方法实施过程中,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们必须进行大量的积极倾听,并且发出明确的“我--信息”。父母们在尝试使用新方法时常常会犯错,孩子也需要时间,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也有时候不会遵守承诺,这也几乎不可避免。因此,父母在和孩子共同执行“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时,必须明确“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都值得被信任,所达成的承诺应当被履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每个人都要表现出他真实的情感与需求”。同时,要说明的是,“第三法”不是一种按照父母的理想来塑造孩子的方法。比如孩子喜欢留自己喜欢的发型,而这个发型不被接受,以及一些其他的孩子认为没有对父母产生切实而具体影响的行为,有的涉及年轻人的人权问题,很多父母的价值观也不被孩子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给出的建议是,父母作为一个咨询顾问的角色会更加有效,成功的咨询顾问会与客户分享,而不是说教,会提供意见,而不是施加影响,会提出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有几句话会更加有体会,在此分享给大家:“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水边,但是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而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作者也发出了一些感叹,也许平静地接受也是一种方法。

           父母也要调整自身以预防亲子冲突。其中有一段是我觉得特别扎心的话:养育“好孩子”——学校的尖子生,善于社交,体育达标,等等——对很多父母来说已经是一种身份地位象征。他们“需要”为他们的孩子感到骄傲,他们需要他们的孩子以特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好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优秀的父母。某种意义上,很多父母是在利用自己的孩子带给自己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若是父母没有自我价值和自尊的其他来源,他们的生活将局限于调教出“好孩子”这件事儿上,这种情况会让他们十分依赖孩子,也强烈要求孩子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

             我经常告诉父母们:“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只要期盼他们有所成长就好了。”有了这种态度,父母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现,他们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对每个孩子的接纳,并且在看着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喜悦和兴奋。

                 读完这本书,总体上是收获满满的,推荐给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rg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