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去旁听一门关于财务的课程,中途老师不断地训练我们填写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晚上回到家后,开始复习。面对损益表,突然联想到自己,于是就想啊,如果把其中一些变量改成我们的日常,会不会有一些特别的发现呢?
你猜怎么着?还真的有了一点心得!
我们来看。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损益表也叫做利润表,就是看我们收入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最后计算出利润是多少。
这是最简单的概念。
然后我们把一些变量进行替换。
️营业收入=我们在职场中获得的内容。无外乎钱、名和成长。
️营业成本=我们的付出。这一般对应了我们付出的直接精力,比如为了完成一件事工作7小时。
️毛利=个人毛利。它指代的是我们的额外收获。比如工作时间内,我们在7个小时完成了工作,剩下的1个小时就是我们的额外收获。
️管理费用=自我修复或提升。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学习新知、复盘旧有的内容,以及为身体补充能量(比如锻炼),它们构成了我们的效率。
️销售费用=个人品牌。这个有意思了,当你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品牌,比如靠谱、乐观等,在企业内会更加游刃有余,很多事情便能处理得更加便捷。
️财务费用=欠的人情。企业的财务费用大多指的是欠的债,对应的利息。对个人来说,很多事情都会需要借助他人帮忙,但这都是长期良性往来,我们需要在其他场合进行偿还,这部分对应的精力就是人情。
通过将以上的加减(如图所示),最后得到的就是我们最终的利润。
有了这些类比后,很多事情都能找到更全面的解释。
第一,分析一个人的付出,我们不能只看表面努力。
比如之前认识一个朋友,他在单位每天只用工作两小时,就能完成别人一天的工作量。表面上看,他的「成本」(即「付出的精力」)很低。
但是,当我仔细了解了他的背景以后,得到的答案是他在业余时间仔细研究了 Excel ,很多别人要收工来完成的事,他可以借助 VB 写程序生成。
所以,他的「管理费用」(也就是「自我修复/提升」)很高。
这样对比下来,最终的「个人利润」与他人相差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只是结构有了变化。
第二,后面的三个具有长期价值,更应该特别关注。
虽然刚刚说最终的「个人利润」相差不大,但是,这里还存在一个需要重视的内容——自我修复/提升、个人品牌、人情都有可能形成长期价值。
比如当那位朋友都 VB 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准后,这之后不需要再投入太大的精力,也能让直接付出变小。所以,长期来看,个人的最终利润将持续变大。
又比如,当自我的个人品牌持续深耕,他人对你保持高度的信任,后续的工作也会变得更加顺畅。积累的人情有了更多的良性互动,别人愿意给予更多的帮助,后续的工作也就更加容易。
第三,还是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追求运营效率,而非时间投入。
对很多企业来说,压倒他最后一根稻草的,在于现金流断裂。对于个人来说,压倒他最终的,可能就是最终的利润小于 0 。
在工作前几年,当最终利润小于 0 时,我们需要付出的就是健康,毕竟很多时候,多占用一些休息时间也无妨。
但是,如果岁数大了,仍然只能去拼时间,肯定比不赢年轻人。而在其他几个变量还不能有效地提质增效,最终的结果就是彻底的溃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