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一些时间,写一编文字,记一段历史,存一份念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1273/3f732dd8a42cf5fa.jpg)
祖宅地基偏小,在村子中间偏东边的位置,前后都有房子。听婆婆讲过,传说祖上是一名中医,来到姐姐嫁过来的这个村子行医。村民对他说有一栋老屋没有人住,可以歇脚。只是老屋闹鬼,村民不敢居住,问他敢不敢住。
不知这个老祖宗是怎么考虑的,就住了下来。晚上果然听见有动静,在天井的位置上,有一双脚在上面晃悠、踢打,发出啪啪的声响。老祖宗吓得一宿没睡。一连三天都是如此,老祖宗坚持了下来,第四天就不闹鬼了,一夜安静。村民看见老祖宗没事,感到诧异,问明情况后,夸他胆大,连鬼都吓跑了。
这样,这栋老屋就被老祖宗用很低的价格买下来了,算是迁居到此。后来人口增加,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时候,我家就分得一小块宅基地。这也是村子有五个姓氏的原因之一。
老屋由6列5间改成4列3间,后面同宗住户的干预,地基没有填高,比后面要矮上三个踏步。剩下的材料,给了分家的叔叔,另择地而建,也做了4列3间瓦房,好像要窄一些。
做房子有一个仪式,就是上梁。犹如现在房子的封顶,看到那高高大大地字体“封顶大吉”。
不管新旧房子,上梁是必须的。仪式很有讲究,由四个人,把扎上红绸的、正中画有图案的房梁,慢慢地用绳子吊上去,安装到位后,燃放鞭爆,噼里啪啦声不绝于耳。一个人会坐在房梁上,往地面上抛撒包子和糖块,小孩就会在地上哄抢,连带泥巴一起往嘴巴里塞,发出一片欢声笑语。这时,有一人会高声喝彩,讲一些吉祥话语。每讲一句,一帮爷们就会齐声附和一声“好勒~”,中气十足,锵锵有力。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仪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1273/6ec48876da952051.jpg)
房子变迁过来了,“涂家围子”的树,还有零星的砖块等杂物,就不是一下子能搬过来的,请人也不划算,就想着慢慢地自己来。生产队好像瞧准了时机似的,动手给锯掉了好几颗大树,拉上砖块给村子里下放的人家盖起了房子。一下子就破坏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村民心里想的就像鲁迅《阿Q正传》里描写的一样“和尚摸得,我为啥摸不得?”几天功夫,“涂家围子”就成了白地,拦都拦不住。
那年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的第三年,1969年,我八岁。
小时候在村子里经常听到一个民谣:上赋策(读音zuò),下赋策(读音zuò),天晴落雨打赤脚(读音jio),吃饭仆灶角(读音gè),禾草垫地,蓑衣盖脚(读音jio)。
大意是,这两个村子没有鞋穿,饭桌都没有,在灶台角边吃饭,没有被子,没有床铺,打地铺,垫稻草,盖蓑衣取暖。可见穷到什么程度,没有哪个村子的姑娘愿意嫁过来。我的一个发小竟然是采用“肉换肉”的方式娶亲。“肉换肉”是自己兄妹跟对方的姐弟结亲。
毕竟这是老家。能从村外孤零零的地方搬迁到后面人多的村子里。内心还是很高兴的。村里小孩多,人多肯定就好玩。这是我当时最现实的想法。
老家村子呈东南-西北走向。东西向细长,村子前后都有水塘,前面水塘大些。符合依水而居的传统。全村有五个大姓,近120户,人口大概600。这在南方算是中等的。
传说村子里曾经出过大官,来过官船,带来很多的饼子分发给村民。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情,能把船泊到村子,如果是真事,说明当时水系的发达。不过从地名“北湖”,以及祖父买旧房子船运也可以看出老家曾经是水乡。但给我总体的感觉是村子很穷,是鱼米之乡的穷地方。
村子里人多,张长李短的事经常传入耳朵。从邻舍老辈人的口中,断断续续知道了些祖父以及曾祖父的情况。
曾祖父有四子二女,拼命劳作也填不饱肚子。邻居看见祖父和姑婆两个饿得口吐酸水,就在自家的菜园子里摘了一根没有长大的小黄瓜,递给还是小孩的两人分食,算是有救命之恩,从此两家来往4代。有邻居笑话曾祖父要“一辈子穷死”。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说过多次。
去年祭祖后回市里,捎带上了邻居,她在车上讲了一个故事,心里感到震惊。说祖父冬天赶集,路上要小解,把小便拉在一块田里的土块上,回家时,把土块包起来带回家,用作肥料。想起了省饭饿死的事,想起了饭粒掉桌上挨打的事,每桩每件,都感觉真实、可信,而又无奈,只能叹息“民生之艰”!
祖父身高马大,声音洪亮。由于外出做工的原因,有一些见识。小时候见过家里有一个褡裢,是个长方形的口袋,白色。不知是不是帆布的,很厚实。从中间开口,两端各成一个袋子,装钱物用,可以搭在肩上。祖父穿着老式的布扣子土布上衣,衬衣是白色的,外衣是黑色的,穿无裆裤,布鞋,腰间扎一根白色的腰带。这是我印象中的祖父的样子。出门赶集时,就会带上褡裢。有些抽烟的老农,还会在腰带上斜插一个烟杆,走起路来,烟荷包一晃一晃的,很少见过祖父抽烟,也就没有见过带烟杆了。
祖父外出上工时,会在肩上搭上石匠的家什。錾子,扁头凿,尖头凿,泥刀等用麻布包住麻绳捆扎,绳子的中间留一段,另一头绑住铁杵的木柄。铁杵在前搭在肩膀上,泥抹子插在前面的绳子中。这样就腾出了双手。
这样子的祖父,怎么可能是历史反革命?反了什么?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链接: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