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工艺考究,素朴自然的雍正朝紫砂器

工艺考究,素朴自然的雍正朝紫砂器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21:33 被阅读2次
    清雍正 紫砂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大笔筒

    雍正朝为数不少的紫砂文房器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宫廷,并受到帝王的垂青。最为典型的就是运用五彩泥绘和本色堆泥的方式,在笔筒、砚台、茶叶罐的立面上精美绘制了各类珍禽山水、洞石花鸟、文人情趣等题材的画片,不但工艺复杂精细,而且意境清雅高远。雍正皇帝崇尚紫砂材质的自然意趣,风格素雅无华,深邃内敛。紫砂器多为素胎,凸显造型和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

    清康熙 紫砂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壶

    无论是五彩泥绘还是本色堆泥,雍正一朝的风格明显有别于前朝的康熙和后朝的乾隆,雍正对工艺的追求是考究,而乾隆一朝对工艺的追求是铺张,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清雍正 紫砂菊瓣壶

    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是当时著名高手。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承制官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

    清雍正 紫砂暗刻兰花诗句三角花盆

    高13cm,边长35cm

    花盆呈三角形,折沿,平底,底中心有一孔,下承三直角足。浅褐色砂泥,泥质极佳,粗中有细。花盆一面阴刻一丛兰花,刀法豪放。另二面刻篆书七言诗句:“乞巧红楼秋思渴,抱琴夜佇餐凉雪。”

    此花盆泥色独特,赭中泛灰,俗称“灰鼠皮”。这种泥色古朴耐看,雍正时创制,乾隆以后消失。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桃式砚滴

    直径7.2cm,口径1.3cm

    砚滴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

    清雍正时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砚滴却并不多见。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扁圆壶

    高7.9cm,口径7.6cm,足径7.1cm

    壶直颈,扁圆腹,平底,短弯流,曲柄。紫色砂泥,质地细润,壶体光素无纹。

    此壶造型规整,沉稳端庄,制作精细,充分展现雍正朝宫廷紫砂器的天然泥色之美。

    清雍正 紫砂金漆云蝠砚

    高2.6cm,直径21.6cm

    砚扁饼形。砚面突起形成砚堂,外环水渠为砚池,设计巧妙,造型简洁。砂泥呈深栗色,沉稳古雅。胎体致密滑润。口沿和外壁堆塑彩绘缠枝灵芝纹,描金彩朵云、寿字、飞蝠等纹饰,十分精致。砚底部内凹,满髹黑漆,乌黑莹亮。

    此砚精工细作,采用雍正时创制的砂泥堆绘技法,具有宫廷御用砚品高雅富丽的特征。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凸雕夔龙花盆

    高7.4cm,口径6.6×6.6cm,底径12×12cm

    花盆菱花式,板沿,菱花口,底有一出水孔,下承四云头足。栗黄色砂泥,细密光滑。腹部凸凹有致,有14条筋脉。腹中部一周凸雕4对虁龙,首尾呼应,生动活泼。

    此盆造型优美,纹饰精致,是宫廷中栽种室内花草的用器。

    夔龙

    夔(kuí),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清雍正 紫砂莲心铭花鸟六方茶叶罐

    高13cm,口径3.6cm,底径5.9cm

    罐呈六方形,平肩,平底,子母双套盖。盖面刻楷书“莲心”二字。罐腹六面分别以泥浆堆绘山石花鸟图。砂泥呈紫红色,肌理细润,纹饰精妙。

    雍正时期内廷特向宜兴定制带有不同的茶叶名称的小容量紫砂茶叶罐,供皇帝品茶使用。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端把茶壶

    高7.5cm,口径7.6cm,足径7.5cm

    壶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

    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形、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示出紫砂壶肌理的自然之美。

    清雍正 紫砂泥绘芦雁纹茶叶罐

    高12.7cm,口径3cm,足径5.2cm

    罐小口,长圆腹,平底,浅圈足。盖面刻“珠兰”二字楷书。紫红色砂泥,器身以泥浆堆绘芦雁图,纹饰微凸。

    此罐是宜兴专门为朝廷制作的盛放贡茶的器皿。

    清雍正 紫砂柿蒂起花扁壶

    高8.1cm,口径8.3cm,足径6.4cm

    壶阔口,圆肩,扁腹,短直流,粗环柄。盖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纹。浅赭色调砂泥,布满白砂点,砂泥颗粒较粗,但粗而不涩。

    浮雕的柿蒂纹具有典型的晚明风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壶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中多有柿蒂纹装饰的壶流或壶盖。此壶浮雕的柿蒂纹周边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洁素雅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

    清雍正 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高11.5cm,口径12×9cm,足径8×9cm

    壶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圆中见长方。弯流,方柄,壸门足。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绘画。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则大部分脱落。壶身四面所绘内容为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

    以漆髹饰紫砂壶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吸收了漆画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

    清雍正 紫砂花卉竹石纹茶叶罐

    高9.5cm,口径2.5cm,底径5.7×5.7cm

    罐呈四方形,方肩,方足,子母双套盖。罐身四面开光内以泥浆堆绘竹石、兰草、梅花、菊花纹。砂泥呈浅赭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灰鼠皮”色,素雅纯净。

    雍正皇帝特别欣赏紫砂泥色的天然之美。这时期首创了本色泥浆堆绘技法,绘画用的泥浆必须研磨得与墨汁一样细润,浓稠度要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技艺性极高的装饰手法,也是雍正朝宫廷紫砂装饰的一大特色。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圆壶

    高8.5cm,口径7cm,足径7cm

    壶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上的三条弦纹线条流畅,壶流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的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

    此壶形制古朴,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

    清雍正 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

    高16.5cm,口径19cm,底径18.5cm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黄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回纹边饰,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外壁描金堆绘打枣图。

    枝叶繁茂的枣树枝干粗壮,硕果累累,枣子已经鲜红熟透。一持长竿的老翁正哄着小童打枣玩耍。老翁着深色衣衫,与小童的粉衫对比鲜明。小童的表情顽皮可爱,老翁深受感染。远景为坡地、树木,使画面具有辽阔感。

    紫砂胎上的髹(xiū)漆描金装饰在清雍正时期做得最好。此笔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饰,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所称赞:“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工艺考究,素朴自然的雍正朝紫砂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zs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