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乍一看有点天马行空,不过在朋友补充了他的两点参考之后,却显得(问题)极其合理。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爱思考的人。
参考:
1.人类拥有宠物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它取名,而名字于宠物而言是无法理解,无意义的。
2.在历史上,自古以来都是君王给百姓“赐名”,而“赐”这个动词本身就含有上下等级关系。
那么在亲子关系中,“取名”这个行为是否含有驯服驯化,由上自下统治的意味呢?
先说说“参考一”。
名字于宠物而言是不可理解,但并非没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形成条件反射”。
你大概率没有养过宠物,我也没养过,但很多常识,比如叫猫、狗的“名字”它会回应(过来吃食物、到你身边),这就是对“名字”的反射。
这个反射是如何形成的呢?
和高中生物里描述狗听到铃声就过去进食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是铃声换成了名字而已。
另外,任何理解和意义都是对人而言,这有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斯“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含义。
也就是说动物的任何行为只是靠物种延续这唯一的动物本能延伸出来的,任何其他方面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
比如你说黄瓜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于人而言,就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食物。
所以宠物尽管不能理解名字的含义,但它的存在和显示的意义都是为了”服务于人“。
再说说“参考二”。
“赐”在古汉语字典里有三个意思:赏赐;恩惠,好处;尽。
赐作动词用,即是赏赐。
“赏”是赐的因,即接受者有值得给予者赞扬或欲求的东西。
赞扬是赏的本意,欲求是赏的延伸。可以说大部分君王对臣民的赏赐都是一种利益交换,即我给你点好处,你保我(国家或位置)安定,所以必然存在上下级关系。
“取名”在参考一中类似的是,于婴儿而言都是不可理解。
在意义方面,除了所说过的动物式的反射外,还有就是儿童产生自我意识以后的一种身份认同,也就是哲学上“我是谁”的问题。名字就是一个回答,我是某某某。这也是人所特有的认同需求。
“取名”在参考二中毫无相似之处,因为目的完全不同。
取名,重在“姓”式,它代表了是否是一个家族,是团结的象征。
在原始社会,人类如果不抱团,会分分钟被灭,正是相对较弱的生存能力促进的团结和智慧的产生。
现在这种原始冲动也依旧存在,如果遇到一个同姓的陌生人,深入交谈之前彼此都会增加一分好感。
另外,取名的方便服从,它是取名这种行为作用的延伸,而不是目的或目的的延伸。
因此取名不存在服从和驯化的意思,也不存在统治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