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岁放弃高考去创业;25岁,成为亿万富豪,被央视评为“80后创业”领军人物;39岁,身价再次暴涨,一夜间闯过200亿大关。
他,在3个领域连续创业20年,一家公司市值700亿,一家公司市值2000亿。
而他的最高学历,却只有高中。
这个人,就是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
纵观李想的创业史,可谓是颇为传奇:
一个既没背景,又没资金高中毕业生,怎么就让3位互联网巨头(张一鸣、王兴、程维)同时为自己站台?
更为传奇的是,去年底,李想与德国大众的一场隔空喊话,让了解前因后果的朋友直拍大腿:憋了两年,终于来了次“痛快的”,给力!
李想到底做了什么?
他又是如何一次次突破自我、挑战巅峰的?
如果你也有创业的想法,又怕受限于学历、文凭,就不妨今天跟着心眼儿,一起向“高中生李想”学几招吧!
01 没摸过电脑的“电脑迷”
有人说,没读过大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也有人说,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
你大概会觉得,李想属于后者。
可他却写过一篇文章,叫《能上大学就一定去上》。
那他当初为什么要放弃高考,直接创业呢?
这一切,还得从一台APPLEⅡ电脑说起。
1981年,李想出生于石家庄。
8个月时,因为父母双双考上大学,小李想便被送到沧州乡下奶奶家,一直到7岁上学,才又被接回到石家庄。
也就是说,直到初一,李想才有机会第一次接触电脑。
虽然学校用的是20年前的APPLEⅡ机型,也足以点燃小李想内心的火种——一瞬间,他就爱上了电脑。
然而,以李想家当时的条件,买电脑是不可能的。
他便攒下所有零花钱,疯狂地购买各种电脑杂志、报刊、书籍。
只要是和电脑有关的,即使不吃不睡,也要看完,读透。
而父母对他的教育,也一直是散养状的:只要儿子有兴趣,就不会过多干涉。
这也为李想日后的成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自由养料。
02 “作家”李想
到了高一,一个月只赚2000元的李爸爸,看儿子这么喜欢电脑,便咬咬牙,花8000大洋给李想攒了台台式机。
这下子,真把李想给高兴坏了!
不仅有了心心念念的电脑,而且他的“电脑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老板,你的进价我都清楚,这样,我给你加300块钱,就卖给我吧!”
大概老板也没见过这么“懂行”的高中生,权当交个朋友,真就把机器卖给了李想。
本来,李爸爸是想花几个月的工资,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的。
可他万万没想到,大价钱的付出,却从此断送了儿子的学业。
有了电脑的李想,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电脑上:上课想,下课想,回家更是离不开……甚至,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开始写有关电脑的“小作文”。像什么“装机心得”、“产品比较”。
洋洋洒洒地,一写就是5000多字。
“反正都写出来了,不如投个稿试试。”
两周后,《电脑商情报》通知李想:稿子被采用,稿费500元。
这一下子,李想可收不住了,稿子是一篇接一篇地写,电脑杂志是一篇接一篇地发。
不仅如此,李想的文章质量还都很高,他的稿费一度达到了300元/千字的顶级标准!
就这样,一直到1999年,李想升入了高三。
03 为啥不高考?
1999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
下海教师马云在杭州做了阿里巴巴网;
出国8年的李彦宏回国办了百度;
刘强东在中关村开了一家音像店,叫“京东多媒体”;
马化腾则开发出了“最适合中国人”的即时聊天工具OICQ……
而在石家庄,有个高三的学生,开了家网站叫“显卡之家”。
“我每天早上4点起,5点写好稿子,更新好网站后再去上学。”
“下午一放学,我就跑到电脑商城,找店家借产品拿回来测评,为第二天的稿子做准备。”
别看李想的网站小,在“创始人”的辛勤经营下,仅3个月,访问量就突破了单日万次的大关。
很快地,各路“金主”蜂拥而至,李想则开出了10元/万次的广告价格。
最高的时候,李想一个月能赚2万多,相当于父母半年的收入。
就这样,一年以后,他的手中有了10万块现金。
于是,问题来了:还要不要高考?
李想的父母都是大学生,父亲是导演,母亲是老师。
这样的家庭,按说不会支持李想辍学的。
但是,看到儿子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趣”,开明的父母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
“反正上完大学也要找工作。”
就这样,李想一头扎进了“创业大军”。
04 泡沫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一时间,所有的“金主”都消失了!
刚刚起步的“显卡之家”,也陷入了困局。
冬天,真的来了。
然而,春天也就不远了。
1999年,《计算机世界》曾组织过一次电脑大赛。作为顶级写手,李想去做了大赛评委。
在饭局上,他认识了比自己大7岁的邵震。
2000年的冬天,邵震刚好到石家庄办事,想起了这位老朋友。
两人畅聊了一通宵,最后,邵震说:“要不我加入你们吧。”
李想不是不想答应,可问题是:他已经连工资都发不出了,又能拿什么给邵震呢?
“没关系,我的薪水不用你出,我自己挣。你只要给我印盒名片,赶明儿我去北京看看。”
既不用给工资,还能开拓新市场,这种好事,真就砸在了李想的头上。
2001年春节后,邵震便以销售的身份,给李想带来了14000块钱的生意,还帮他建起了北京办事处。
公司得救了!而邵震也成了李想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从此,“显卡之家”,正式更名为“泡泡网”。
公司发展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广告费从1万涨到5万,从50万直涨到100万。
两年后,22岁的李想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POLO 1.4MT。
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后面的人生,却将与汽车结下不解之缘……
05 要做就做第一
在李想和邵震的带领下,很快,泡泡网就冲到了全国第三。
它的前面,只剩下两家巨头:太平洋电脑网(PConline)和中关村在线(ZOL)。
然而,李想的心里,却越来越难受。
毕竟,老三的位置很尴尬。
即使没有“泡沫”冲击,老大、老二也会想尽办法把老三挤垮。
于是,李想准备换赛道。
他仔细分析了当时各个领域的头部网站,发现有一个品类的网站,“没有一个能打的”。
那就是汽车领域。
“没有一家汽车网站,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做产品。我想,我们应该还有机会。”
再加上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如破竹。
2002年,突破300万辆;
2003年,突破400万辆;
2004年,突破500万辆……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以平均21%的速度,迅猛生长。
李想和邵震商量了下,便从2004年开始,着手筹备“汽车之家”的前身“汽车时尚”。
2005年6月1日,“汽车之家”正式上线。
全新的网站,全新的赛道,更重要的是,李想没招一个“业内人士”。
“一水儿刚毕业的学生,最好的学校是农大,而且半数以上都没有驾照。”
就是这么一帮愣头青,在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如何能突出重围、迅速脱颖而出呢?
06 三大战役
“从2005年到2008年,我们每年打一仗,通过这3仗,我们实现了访问量领先。”李想如是说。
【2005-2006】实拍图片战
研究了诸多对手,李想发现,大部分网站上的汽车图片,都是厂家给的精修图。
很漂亮,高大上,却非常不接地气。
而真正想买车的人,更想看到的是车的实际样子。
于是,李想就派员工拿着数码相机,到各个4S店去拍真实照片。
从外观到内饰,每个部分都仔仔细细地照下来。回来再按照“车型”“位置”……分门别类地挂在网站上。
“这就相当于我们带着消费者到4S店溜了一圈。而且,还能对不同车型的同一个位置,进行横向比较。”
这一招,让汽车之家从100名开外,一路冲进了前5名。
【2006-2007】更新时间战
“我有早上浏览网页的习惯,但当我发现网站发现没有更新时,就感觉非常难受,跟吃了苍蝇一样。”
李想的这个感觉,很多人都有过。
于是,他再次给员工“加活儿”——
每天下班前,把第二天早上发布的内容准备好;
每周六上班,把周六和周日更新的内容准备好;
平时,把重大节假日的更新,都准备好!
然后,他又找人开发了个小程序,将准备好的内容,均匀地设置在每个时间节点上,定时发布。
当你在浏览网页时,发现全网只有一家网站有更新,你会看哪家?
自然,汽车之家的访问量,也从前五,直接跳到了前三。
【2007-2008】抢先发布战
这时的汽车之家,不再是那个一文不名的“小网站”了。
很多汽车厂商纷纷上门寻求合作,最常见的,就是邀请编辑参加“试驾会”。
这可是个肥差!
在山清水秀的景区,住着高档酒店,开着新车,晚上回来还有酒会。
等吃好喝好玩美了,再把官方给的材料编辑一下,发布到网上,就大功告成。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李想这里戛然而止!
在汽车之家第一次参加“试驾会”前,李想给大家定了2条规矩——
第一,稿件必须当天发布;
第二,不许使用厂商的官方文字与图片。
也就是说,试驾结束后,汽车之家的编辑不仅没时间参加晚宴,还得连夜赶出原创的试驾体验文章。
这下子,李想几乎得罪了所有同行,甚至,他们开始打击报复。
比如说,他们鼓动厂商和汽车之家签“保密协议”,并规定所有人一律三天后发稿。
但不管怎样,网友们很买账:汽车之家的信息最快,最真实!
汽车之家的用户量也蹭蹭地往上涨,直到坐上了“垂直领域第一”的宝座!
你看,从零杀入一个领域,其实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李想曾打过一个比方——
让你一年内考上清华的汽车工程系,很难;
但让你坚持一年,周六上班、试驾会后不参加酒会,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难了。
而后者,恰恰是能帮你迅速脱颖而出的“法宝”。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想到马上做”,然后“全力以赴地坚持”,成为“第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07 怎么又造车了?
随着汽车之家的用户越来越多,李想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
服务器、带宽、运维人员……这些都需要钱。
刚开始时,汽车之家是靠着泡泡网的盈利,艰难前行。
然而到了现在,小马已明显拉不动大车,“找钱”,成为李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年,李想找到了薛蛮子。对方很看好面前的这个小伙子,便提出用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泡泡网15%的股份。
正好有几个股东转让出了12%,李想又拿出自己的3%,权当送给薛蛮子,促成了这笔投资。
然而,这些钱,烧到2008年,又开始捉襟见肘了。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汽车之家的资金链,几乎马上就要断裂!
“公司要完了!”
这时,“二当家的”邵震坐不住了。他联合几个小股东,提出要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优化”。
说白了,就是想逼李想引咎辞职。
好在,有薛蛮子等人的支持,李想才得以在这次“权利之争”中侥幸获胜。
而当初与自己一同从石家庄走出来的邵震,却选择了离开。转身创办了“卡车之家”,后来成为卡车细分领域的头部网站。
权利危机解决了,可资金危机还在!
经过诸多波折,李想终于拿到澳洲电讯的7600万美元投资,这才让汽车之家转危为安。
然而,这次融资的代价,也是惨痛的。
澳洲电讯一下子拿走了55%的股份,后来,又增加到71.5%。
而创始人李想的股份,已经被稀释到了5.3%。
此时,他便有了去意。
而有了资金加持的汽车之家,则从此跑上了快车道!
2013年,在美国上市,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
到了2019年,汽车之家的市值再创新高,一举迈入百亿美元大关。
然而,后者已经与李想没有多大关系了。
因为2015年,他就另起了炉灶。
08 李想的理想
2014年4月,首批特斯拉汽车落户中国,李想是7位车主之一。
当他从马斯克手里接过车钥匙时,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既然马斯克能凭着一个毫无经验的科技公司,杀入传统制造业,并且做得风生水起,我为什么不行?
这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我为什么不行”的念头,在李想的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直到10月份,他又见到了一个人——当时还是易车网CEO的李斌。
李斌说:“我想造车,你要不要一起来?”
李想笑了笑,说:“我可以投资,但合伙就算了。”
11月,李斌成立了蔚来汽车,李想投了1500万美元,成为原始股东。
既然看好,李想为什么会拒绝?
答案很明显,他想自己做!
而李想的自信,恰恰就来自于他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对“车和用户”都非常了解。
“想到就要做”,是李想一向做事的原则。
2015年初,他开始筹备新公司。
4月,“车和家”在北京顺义区高丽营镇注册。
6月,李想宣布不再担任汽车之家总裁,保留董事席位。
7月1日,车和家公司,正式成立。
经过3年的努力,2018年10月,李想发布了理想ONE。
车型采用的是: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
也就是说,万一开到半路没电了,你可以用燃油发电,再把电充到电池里,给车补充能量。
这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款走“增程式”路线的新能源汽车。
而李想给出的口号则是:一款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车。
然而,就在理想ONE即将交付的时候,百年造车企业德国大众,给李想来了闷头一棍!
2020年,大众汽车媒体沟通会上。
中国区CEO冯思翰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李想和他的理想:
“增程式电动车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
这还不算完,研发负责人威德曼跟着老大又补了一刀:
“增程式电动车意义不大,我们几年前就已经研究过它的可行性。这个技术已经过时了。”
这是几个意思?
一个成立没几年的小公司,产品刚上市,就被老大哥一拳打回了起点?
当然,李想没那么容易认怂。
很快,他便发出了挑战:好不好,数据说了算!
咱就拿大众旗下最先进的 PHEV(插电式混动车型)跟理想ONE进行对比测试。
倒要看看谁更节能环保!
结果,除了长时间高速驾驶的场景以外,其他情形下,理想ONE均完胜PHEV!
这就完了?
当然没。
2021年末,李想又扔出来一张图,差点把大众气背过气去!
从图中不难看出:
2019年12月,理想ONE完全被大众碾压,销量还不及人家的1/10。
而两年后,理想ONE的销量,比大众旗下的途昂、途锐、揽境,以及纯电ID.6X系列加起来的销量,还要高!
真给咱中国企业提气!
09 李想成功的秘诀
无疑,李想是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而缺失的大学教育,更是让他的成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实际上,虽然19岁以后,李想就离开了校园,但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了自己是如何看待学习和成长的。
李想说,他会把学习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智慧与信任。
首先,知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走更多的路,学更多的技巧,然后才能做成更多的事情。
其次,智慧决定了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从而在做判断、做选择的时候,知道自己可以放弃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从而拿到自己最想要的。”
最后,对信任的学习,最需要的是耐心。
你需要让自己有耐心去倾听、去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与对方共同走向成功!
所以,关于李想和他的理想,你又有哪些看法呢?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