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场景,一个特写,一个片断,以及一个小故事,感悟随喜、随业、随顺和随缘的佛理 —— 散文《四随》就是以这样的构成,完成了作者对生存、生活、生命的佛性解读。
这的确是很林清玄的。
技巧上,清楚地印记出他的专业素养。林清玄学的是电影技术,而《四随》的叙事即是用电影方法和手段展现的。
——“随喜”是在夜晚的通化街,借用一个残疾人乞讨的场景述由;
——“随业”来了个特写,用镜头推近一个德国种蟑螂的蜕壳和变化述心;
——而攘攘街头的形形色色,却被卖花买花的片断截取虚化,体现出“随顺”的温良;
——到写“随缘”时,则借助于朋友和小瘸子之间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四随》的意境,是林清玄刻意造设的。这源自他的宗教,信仰写得很直接,也很直白。“四随”所涉及的人事,其终极走向和灵魂依托,阿弥陀佛!—— 在他的笔下,皆归结佛家。
布施、供养,佛家叫“随喜”。短短的通化街,夜色之下竟是各类残疾人乞讨生活的所在。而人们多已麻木,即便双腿齐根断去的行乞者,用惊动了整条街的“行走”敲响铝盆,也只有极少极少的人给他很少的布施。这样的冷漠叫作者惊诧,他也同时理解,是太多的苦难现象,让人心习惯。所以,他思考“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并试图用“同情别人就是同情自己”启示,用佛心引导人们,布施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
而卖玉兰花的人们的苦难,则已降低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设身为他们着想,“随顺”着满足其愿,用买一枝玉兰花的慈爱,可洗涤我们自身的污秽。
一只蟑螂会有怎样的禅意?作者着眼于它脱壳蜕变之初的纯白,到变成灰黑的过程——那是从美到石破天惊,又到鬼头鬼脑、最后遁向垃圾桶的过程——这是它的习气。作者感慨的,是蟑螂为什么不能“维持它初生时的纯白、干净的美丽",以及我们拼命保护的美丽动物还是绝种、我们拼命消灭的丑陋反而增加。他说,这叫业,“是一个不可知的背负"。
他的一个朋友是个慈悲的人,在垃圾堆里看到一条土狗,左后腿被辗瘸,就捡回家养着,并起了个容易养活的俗贱名字——"小瘸子"。它善解人意,温柔干净听话,优雅地陪女主人散步,以致于人见人爱。一天夜里叫人抱走了,朋友和她的女儿很伤心。两年后在一个面摊吃饭时,朋友又见到了又在流浪的小瘸子,相对落了泪。重又带回后,整条巷子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后来它生的一窝小狗,也全被预约领养。小瘸子“比以前更加乖巧而文静了”,可是,它再次神秘失踪。朋友当然伤心,但更坚信有一天能与小瘸子再度相逢。她说:“人家都说随缘,我相信缘是随愿而生的,有愿就会有缘,没有愿望,就是有缘的人也会错身而过。"
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说的是群体。至于有些个体,仅仅要生存下去就是他活着的全部理由。那种勉强呼吸的艰难,连一句诉说都算奢侈层级的奢望。他真的不如蝼蚁,蝼蚁毕竟还有个窝,有个群,至少还能拥有安稳和陪伴。而象《随喜》中的身体残疾的那一些人,只为能够活着,情感词典里早已没有了孤单、孤寂和孤独,要把时时令他绝望的日子接续下去,必须天天借助别人的布施,才能生成些许希望抵挡漫延的绝望。他永远也不会给自己留出一点点时间,思考布施之外附加着的,是同情还是怜悯。
生活象生活本身一般艰辛。不光烈日酷暑中卖一枝玉兰花,得到十块钱的人们满怀无言的酸楚,那些没有进入林清玄视线并被他观察描写的,有着更多卸不下眉头的沉重地叹息。苦难如罗网布满人间,风雨阻滞了讨生活的脚步,有阳光就不吗,酷暑中的烈日,不同样让恼人的生计昏沉昏涨?
而无论被艰难还是艰辛困顿着的一个个生命,都不该被忽略忽视。那怕这个生命属于一条名叫小瘸子的流浪狗,也该拥有属于它的温暖和呵护,也该由一束人类投来的暖流似的目光凝视。
林清玄信服关怀和柔软。他毫不怀疑,这是藏于人心的力量且是最有力量的力量。
随喜、随顺、随缘,着眼于苦难、艰辛、忧伤,呼唤的却是关怀、关注、关切,却是内心最深的地方,被冷漠、麻木、坚硬佯装覆没的柔性、柔情、柔软。随业则是一种检视,自观观人,生命的美丽与丑陋,要置于对人生主题的认识并反复认知,直到清醒铭记所来的路线和离去的方向。
四随,借以寻常生活的道场,施施然布施了生命最为可视、最富情怀并最具层次的感悟,让人的灵魂净化上升。
人依菩提,事见佛理,是林清玄走笔的情感基调。两年多的深山参佛,还了他一个清凉世界。这是天国梵音悠扬呼唤下的涅槃。
曾一念入世。
林清玄17岁开始写作,行走于散文、小说、散文诗以及文艺评论等诸个界面。30岁前,早已把岛内一应的文学奖项抱回家,统揽所有,成为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成为“现代散文八大家”。——八大家呢!叫人立刻回望唐宋,立见光环叠加,光芒四射,光耀尘世。
又一念出世。
32岁时,林清玄心灰意冷,扔下老婆孩子,辞职去了深山,伴青灯诵黄卷,隐居修行。两年后重返红尘,出山的人还是他林清玄,内心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况味。重返后,他双脚站在人间,双眼投向莲花世界;文变芦苇,笔作兰棹,顺着菩提树摇荡来的柔美和风,游向一味要到达的彼岸。
林清玄从此不问江湖的大小险恶,一任心之所由。
于是,人间得见,他用关注琐细生活和各色人等的文字,做着透彻透明的参悟。在他的温暖注视里,随处可见的世事 —— 大的,或小的,都具备了相等的解释价值和升华意义。
林清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