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一个故事,值得玩味分享下深层认知逻辑。
周末他去父母那里,父母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一个身体还好,一个身体不好,反正都是自顾不暇,到了需要保姆照顾的年龄。
老母亲对他说,回去时候拿着些菠菜啥的,这是昨天他老姐从农村家里带来的,他当时腾地就不高兴了,说“放在家里吃就是,拿什么呢”。
语气语调刺耳尖锐,说话时面部肌肉拉的老长,一副不耐烦活灵活现。于是老母亲也生气的说,“不拿就不拿,烂了算了”。
这就是一个人说了什么不重要,怎么说的才重要。语言是意识肤浅层面东西,潜意识意图才是真实的东西,能取悦人的或者得罪人从来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潜意识。
从这个角度说,任何说话技巧不深入到潜意识,都是肤浅。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情境,可以用“认知概念化”这个术语来摆弄一下究竟。
1、问题情境1:老人好心让拿点青菜回家,不领情还生气指责,搞得恼火很没有面子。
2、自动思维: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人年纪大了,都自顾不暇了,能照顾好自己少麻烦人就很好了,没有力量也不需要再关心别人了。
3、自动思维的意义:这个自动思维,对他意味着什么——人老了很可怜,对人老有无能为力感。
这个自动思维,意味着他怎么样——他缺少面对问题的力量。
4、情绪:这样的思维让他生气,指责。
5、行为:言语激烈。
再看一个情境。
1、问题情境2:他领着老父亲去浴池洗澡,浴池在二楼,上下楼梯时候,他说可以扶着扶手走,自己并没有搀扶。
2、自动思维:这时候想到了什么——老人身体不错,自己走楼梯没问题,虽然刚洗澡后会虚弱,不过非必要不习惯靠近。
3、自动思维的意义:这个自动思维,对他意味着什么——人老了很可怜,对人老有无能为力感。
这个自动思维,意味着他怎么样——他缺少面对问题的力量。
4、情绪:这样的思维让他自责。
5、行为:保持适当距离。
上面这些分析指向一个关键,那就是呈现出的他的核心信念:“缺少力量面对问题”!
当然,可以进一步假设分析。
1、相关生活经历:在兄弟姊妹排序小,没有学到应对事情的经验;父亲脾气暴躁,导致缺乏安全感;母亲性格好,有主见,但能给予的支持有限;缺少对生活和关系的深层思考。
2、核心信念:缺乏力量从容处理问题,由此遇到事情容易激动失措。
3、条件假设:人上了年纪,能照顾好自己最好。人上了年纪,早晚无法照顾自己,需要别人照顾。
4、应对策略:指责,老人要舍得花钱,多照顾好自己;自责,能做的有限,比较心理;回避,不考虑最差情形;情感隔离,紧张不放松。
由是思考孔子这句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而合适的对策也许是,人终究一老,主动找茬引导轻松多笑笑,而所谓最难之处,做到像保姆一样好好伺候即可,无非接受老人脏乱差,把脏乱差变作干净整洁好起来,这才是正道,也才是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