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不爱参加教研
来源于王崧舟 ,作者小舟亦可
现在很多老师对教研的态度很“暧昧”,培训是一定要参加的,但到了教研时间却想要逃避。
与参加教研相比,老师们宁可待在学校里上课。即便遇到不得不参与的教育活动,带着作业去现场批改或做其他事情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以至于很多培训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保证教师的参与率,签名、点到、拍照签到等等。
是老师们不想学习吗?深入一线之后会发现老师们其实是想要完成学习的,也都想要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但眼前这个现成的平台大家为什么不珍惜、不喜欢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
1.教研成了优秀老师的展示舞台
老师们满怀期待去学习,却发现教研活动不是老师们提升自己的平台,而是优秀的老师展示自己的平台。教研现场,无非是某位优秀的老师上节公开课,某位优秀的老师做个汇报,某位优秀的老师分享观点……
虽然这样的展示也能让老师们实现学习的目的,提升自己。但更多的时候,坐在台下的会感觉台上的人闪闪发光,自己却望尘莫及。
既然都知道差距了,不是应该更努力地去学习吗?
道理是这样没错,但遗憾的是,台上的展示课往往是家常课无法学习的。这一堂课不知道凝结着多少人的智慧,也不知道试教、打磨了几遍才有了如此的呈现。学生、台词(很多公开课的语言就是台词)、环境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没有这样的效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老师们能学到的微乎其微。
2.教研是完成组织的任务
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内容,都是教研组织者定的。有时候一期培训有一个主题,有时候每次主题的研修的内容都不一样。
有时候是大方向需要,比如新课标出来后,就会围绕新课标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有时候是整个市区统一定的方向,有时候是教研组织者个人的研究方向。
但是很少是经过调查确定的。
总而言之,这些学习的内容是被迫接受的,不一定是老师真实需要的。参与教研学习之后,或许老师们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根本没有触及到,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有些问题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久而久之,老师们的感觉会变成:这个培训跟我没有关系,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些培训仿佛是为成为名师准备的,仿佛在告诉老师们,这样上课才能获奖,这样写论文、写课题才能发表。
但是,教育世界里,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成为名师,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想成为名师,也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成为名师。
其实培训组织者也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去组织这些培训。但其实在场的老师们,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一线教师,并不是名师和学者,所以很多脱离一线的研究对大家的教学并没有多大帮助。
我们常说“最近发展区”,学生有,老师也有,不能脱离了老师的“最近发展区”做培训,不能把培训的难度提到老师们够不到的地方,或者做和老师们无关的培训,这些对老师们而言都是无效培训。
从需要出发,做实际而又意义的教研,做老师们愿意参加的培训,签到这样的形式说不定是可以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