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源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
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之女苏霍姆林斯基卡娅,在2017年北京教育论坛中提出:她父亲对儿童心灵的理解独树一帜,“看到”儿童是一种理解,“看见”儿童又是一种理解。“看到”“看见”是两种境界的儿童观。作为教育者可以“看到”儿童,但是能“看见”儿童,却很难。因为“看见”儿童,是充分解读儿童,理解儿童,看见儿童的内心世界。对教育者来说,我们应该要“看见”不同的孩子,“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点,这充分体现了差异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理念。
也源自一本国外教育著作及其给予我的启示。
可见的学习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们也要“看见教学”,也可以讲,要“看见教学(课堂)背后的道理”--‘“看见课理”。
"学会教学"也源自几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国外有一本教学论专著。
《学会教学》
其二,“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教学"。
冯卫东院长看见课程,学会教学——不只是谈基于课例研析的教育写作
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 赣南师大版
钟启泉《读懂课堂》:“课堂分析”是指教师对课堂中发生的事件不断地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来自实践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临床性知识”……跟基于学术研究积累的“学术性知识”形成鲜明的对照……越是贴近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
教师自身策划并实施的“课堂分析”具有“学 效;越是基于教师自身实践的反思越是有效读懂课堂会教学”的性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