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作者: 途途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4-08-12 23:32 被阅读0次

"看见”源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

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之女苏霍姆林斯基卡娅,在2017年北京教育论坛中提出:她父亲对儿童心灵的理解独树一帜,“看到”儿童是一种理解,“看见”儿童又是一种理解。“看到”“看见”是两种境界的儿童观。作为教育者可以“看到”儿童,但是能“看见”儿童,却很难。因为“看见”儿童,是充分解读儿童,理解儿童,看见儿童的内心世界。对教育者来说,我们应该要“看见”不同的孩子,“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点,这充分体现了差异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理念。

也源自一本国外教育著作及其给予我的启示。

可见的学习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们也要“看见教学”,也可以讲,要“看见教学(课堂)背后的道理”--‘“看见课理”。

"学会教学"也源自几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国外有一本教学论专著。

《学会教学》

其二,“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教学"。

冯卫东院长看见课程,学会教学——不只是谈基于课例研析的教育写作

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  赣南师大版

钟启泉《读懂课堂》:“课堂分析”是指教师对课堂中发生的事件不断地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来自实践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临床性知识”……跟基于学术研究积累的“学术性知识”形成鲜明的对照……越是贴近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

教师自身策划并实施的“课堂分析”具有“学 效;越是基于教师自身实践的反思越是有效读懂课堂会教学”的性质。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看见》就像远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过段时间,就...

  • 看见?看见!

    喜欢柴静是从高二那年,看过一篇关于她的传记,从夜色温柔那个“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开始,直到非典,到《看见》,到“穹...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看这么多遍。我说,也不知道为...

  • 《看见》看见

    这又是一本搁在书架上两年的“老窑”。之前也好几次的翻开过,但就是读不下去。只读了一段开头,迄今为止我都十分喜欢这段...

  • 看见《看见》

    粗读《看见》,深思于关心人的新闻,感动于跳动着的活着,恐惧于真实的万钧之力,惋惜于灰头土脸的山西,沉默于边缘和创伤...

  • 看见《看见》

    总喜欢围围巾,齐肩短发,大眼睛盯着你忽闪忽闪,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很沉静,没有什么...

  • 看见《看见》

    或许柴静的《看见》大家几乎都听过,但是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人都看过,而我也是在一直对自己说:要找时间看一下这本书。但...

  • 看见《看见》

    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

  • 看见《看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来自于一位敢于报道真相的记者、主持人,也是《看见》的作者——柴静。《看见》...

  • 看见《看见》

    断断续续,终于把柴静的《看见》看完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社会上的百态人生和柴静的心路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在看别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id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