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

作者: imvin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8:40 被阅读128次

    豆瓣链接:《正见》的结缘非常巧合。大概是2013年的时候,有个同事“断舍离”了一大堆书,里面就有这本,还有圣严法师的那三本佛学入门的书,也都是经典。

    这本书的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其多个版本在豆瓣上的评分都非常的高。前阵子在五台山住不二朴院的时候发现老板也正在看,非常适合对佛学/佛教感兴趣的初学者阅读。全书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句和故事/典籍来解释并传达佛法的核心教义:四法印,并且让读者能够深刻感知,四法印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和工作中,在每时每刻的思考中,也在每一声佛号中。

    应该拜什么?

    人们常说:拜佛拜佛。似乎“佛”就是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人物寄托,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个舍弃荣华富贵的太子。然而本书在序中就指出:佛陀本人曾说,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想起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勇敢的心》里也有一段类似的对话,华莱士在跟苏格兰贵族的交谈中说到一个问题,人们到底在追随什么。难道就是因为你是贵族,就一定会追随你么?答案显然不是,苏格兰人民希望的是摆脱英格兰的残暴专制,希望拥有自由和平等的生活权利,他们追随的是能够带领他们获得自由的勇气。

    Nobles. Now tell me, what does that mean to be noble?

    Your title gives you claim to the throne of our country, but men don't follow titles, they follow courage. Now our people know you. Noble, and common, they respect you. And if you would just lead them to freedom, they'd follow you. And so would I.

    摘自电影《勇敢的心》

    追随智慧,追随智慧带来的觉知。

    一切从四法印开始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造作与无常

    佛陀以吉祥草为垫,在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终于悟到了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我们所有的觉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当两种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而在和合的同时,各个元素也起了变化。只因接触和合,他们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正如《大般涅槃经》卷中世尊所言:“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恩爱和合者,必归于别离,诸行法如是,不应生忧恼。”

    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由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自身不稳定性、因和缘的影响,时刻都处于变化中,有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好事,有的变化却认为是运气不好。佛陀认为无常是好消息,最起码无常揭示了简单科学的事实。书中还提到: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可见无常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对待事物,更不是悲观的认命(反正一切都是无常),而是在认清事物无常本质的前提下,迎难而上:)

    情绪和痛苦

    情绪从哪来?

    如果有人相信某一个事物是具有独立本质存在的,那么就产生了误解,失去了觉察,也就是无明。情绪,就从无明中所生起。

    无明从哪来?

    不同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执着于谬误的自我,是无明的荒谬行为。它不断的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各种痛苦和失望。当佛陀发现没有自我,也就发现了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

    关于爱

    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是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它需要依赖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预料的。爱真的没有痛苦么?这个问题我觉得所有人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关于觉知

    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如果情绪正在生起的时候,能够有所觉察,即使只是一点点,就能顾限制他们的活动。当开始注意到情绪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

    一切是空

    听起来是个更消极的说法,很适合打着“佛系”的口号消极度日。

    空和空性

    日本的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曾用单独一个章节来描写:白。很多人看MUJI的设计都会发现大量的留白和白色调的器物,但原研哉认为:日本设计(MUJI的设计)理念是:空(虚空)。日本做茶道的茶室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种空的概念。主人和客人就在非常空的空间里面,坐在这样的茶室里面,正因为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反倒给客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可以在这个茶室里面放在水,在水里放一些樱花的花瓣,正是做了这么一点小的改动,在茶室里面的人就有一种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品茶的感受,全是凭借人的想象力实现的。

    这里顺便推荐一篇我认为是描述MUJI核心设计理念的经典文章:《物的八分目》

    空是容器的抽象,空可生万物

    佛教中讲的一切是空,指的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只是空性。我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真实存在可触碰或感知到的,只不过是将某种“真实性”附加与其上。在佛陀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甚至于其他的任何概念--只要我们不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这一章节中有一个小故事,能够很好的阐述“佛教的空性”,相信看过的朋友都能够理解“一切事物皆无自性”,特摘录如下:

    日本佛教传说中,有两位禅宗和尚正准备渡河。一位年轻女子请求他们背她过这湍急的水流。这两位和尚都受过重戒,不可碰触异性,但其中年长的一位毫不迟疑的将她背了起来下水。抵达彼岸后,他把女子放下,也不交谈就走了。

    几个时辰后,年轻的和尚忍不住问道,我们不是比丘么?为何你背那位女子过河呢?年长的和尚答道: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呢?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概念。

    涅槃是寂静。

    到底涅槃是什么?

    佛教典籍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都说这是超越我们的概念,无法以言语表达。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规避问题的狡猾答案。然而,事实上这就是答案。

    这第四章确实没看明白,更没想明白,只是突然想到了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

    Vin 2018/04/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吹皱一池:求教:一切事物皆无自性,那么如何理解自性缘起和阿赖耶识呢?
      • 飞鸟乐活:谢谢分享
      • 益达么么哒:开会中,闲来无事翻阅董兄的文章,看到这篇,心头涌上一股法喜。师兄见解深刻,且表述自然,细细品读,几乎验证与回味了我自己学佛这段时间的心路感想。
        遇到你们这样的善友,感谢三宝加持
      • 安于世:正见的确是佛教入门级宝典!破除邪见。

      本文标题: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j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