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幅漫画,讲的是女孩儿什么时候会特别感动,特别开心,其中一则是来自陌生人的暖。
觉得挺对,但觉得有必要哪里不对。每个人的基调,都是自私自利,本我为了生存,这无可厚非,但是同样,你另一个肩膀上,也站着一个小天使,让你去传播爱,传播善意。
可当你收到陌生人的善意时,你觉得很暖心,是因为善意,还是因为陌生人?应该是后者。
不得不说,人的适应性有时会成为依赖性,惰性,或者说,在提防中理所当然。你最亲近的人对你好,能让你觉得感动,可能只是来源于一些节日的刺激;你对你亲近的人释放负面情绪,有时候还用着为对方好,亦或是或许关心,这样冠冕堂皇的外壳。
社会真的没有错。可能只是错在你的惰性不敢去改变,只能唯唯诺诺顺从那些条条框框。对此,还是挺有感触的。
出来教书快五年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形形色色的家长,都有接触。对于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我妹问之,学习为了什么?都是一片茫然,或者只是说,读书为了自己好。一个未满十八的人,真的知道读书为了自己好,或者真的明白,好,是什么吗。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态度,是。习惯不好,慢慢改;记忆力差,慢慢提;态度不好,真的难。碰到一些学生态度恶劣时(所谓的恶劣,指的那些你问他要不要学?回答我要,却止于回答的人),我总会跟他做一些类比,比如,你把学校当成是工作环境,你是这个公司的其中一员;比如,生存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些良性循环,与一些恶性循环。
学生,听不懂。可能听懂了,也只会用炯炯有神的眼光,感觉顿悟了似的,持续五十分钟,然后就没了。
回到家,家还是那个家;回到学校,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家中,“好好学习,不好好学,将来做什么”;学校里,“别人成绩怎么这么好。你怎么这么差”。可能有些家长和学校老师,并不理解一件事儿,就是孩子,真的不能理解你的话。你的那这个所谓的为他好,初次还能顿悟五十分钟,再次,可能就半个小时,接着十分钟,之后越来越少。你依旧讲着,他依旧听着。你累,觉的恨铁不成钢;他累,觉得你真烦,每次都这几句,“骂人”也不换个花样。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寥寥数语只能当作是抱怨。但的确,有些事儿,我们可以去尝试的。比如,多些真心的夸赞,少些失望的眼神;比如,让母亲天天过上母亲节;比如,在不损伤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把多余的善意释放出来。
太多的事儿,我们都没去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对长辈也好,对子女也好,对朋友也好,对陌生人也好,关心的时候,多带一点真心,我想,对方是能感受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