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第二阶段打卡,69/90天,1288/115218】
文/墨无声清
如果要找一句话让99.99%的人都会觉得反感,一定会有想当然地“为你好”这句话的一席之地。
今日节选用书的内容主题是辅导,辅导的第一步就是植入目标,我们如何在实战中给对方植入目标呢?
若想成功给对方植入目标,就得告诉他往这个方向走更好,同时对方也会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个更好,因此想要变得更好。要让对方觉得我们是在帮助他成长,他才会真正愿意接受辅导。
关于这一点,我在书中摘录了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这个目标到底是我觉得对方想要,还是对方真正想要?
【书摘】
植入目标不能想当然地“为他好”,一定要思考:这个目标到底是我觉得对方想要,还是对方真正想要。
【分析】
人是渴求懂得的生物。当你想当然地为他好时,你给出的选项都是你以为的优质选项,你给出的做法都是你觉得可行的最佳做法。但他听下来可能只会觉得你是在控制他,在教育他,即使知道你是好心,也无法全然接受,甚至会有抵触心理。
但当你给对方以足够的倾听和了解时,你便会更容易去预判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再从这个点出发,把他的目标与你的目标相结合或融入。他会觉得你懂他,甚至觉得你们是一条道上的,更愿意接受你的辅导。
植入目标的本质就是从“我觉得”切换成“他想要”的正向思考方式,上两个孤立的个体变成我们。
给对方一个正向的拉力,用倾听和理解告诉他“你可以更好,我来教你”,他才会真正愿意将他的注意力和精力交给你,向着你植入的目标前行。
【案例】
最常见的案例就发生在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里。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也经常听到类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子的话?那么所谓的起跑线在哪里呢?并没有人能真正回答。
只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了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甚至在学前教育时就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像画画,跳舞,科学等等。到了中小学,最普遍的就是文化班的教育和补课。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加分政策,家长还会给孩子额外报兴趣班,就为了让他们在高考的战场上获得先机。
他们给孩子的规划非常想当然,画画可以培养什么什么能力,跳舞可以培养什么什么能力,科学又能锻炼什么什么能力,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也无法反驳它们确实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意愿,以及他们的时间精力是否真的能够支撑他们坚持下去。可能在战略上也没有足够专注于长远,只是浅尝辄止。
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或学这么多,只是顺应指示与潮流去学,不学对不起父母花的钱,学了好像也只是为了不让父母花冤枉钱,其实究竟冤不冤枉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当你问他是否喜欢时,他可能会回答有学分政策。当年问他那么多班最喜欢哪个时,他可能根本回不答不上来。即使他能回答上来他喜欢画画,父母的一句画画又不能当饭吃又把他打回原型。
诸如此类的,都是想当然。
【行动】
1.在自己觉得为他好之前再问自己一句:你足够了解他吗?至少了解他的现状吗?他可能的需求是什么呢?
在了解的基础上预判,在预判的基础上行动。
2.尊重他人的真实意愿,如果大目标里非要他的小目标配合,就要将他的期待放到计划里变成双方的共同目标。
3.当别人想当然的对自己说“为你好”的时候,迅速用理性去分析,遵从内心所向,合理拒绝与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