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林
这篇文章,是我“买衣服”系列的第二篇。在这里,我将接着上篇文章内容,继续讨论购物心理,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在上篇文章中,我讲到,人的购物成瘾,大多源于童年时期的匮乏。“疯狂购物”的行为,是对过去那个“求而不得”的自己,一种过度的补偿。
但是,当你对自己作了足够多的“补偿”,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衣服之后,在穿着方面不再匮乏甚至过盛,你可能还是想买衣服,购物欲仍然强烈。
这时,满足自己,会造成衣物的大量堆积与浪费;理性地克制着不买,又忍得很难受。难道童年时期遗留下来的匮乏感,真的无法修复吗?
当然不是。
其实,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凡是购衣上瘾的人,大都不能与衣服很好地链接,无论是买衣服还是穿衣服,总会受到童年匮乏感的影响,做出偏离自己内心的选择。
而正是这些选择上的“偏差”,使得他们买回来的,或是穿在身上的,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衣服。
这样一来,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被满足,匮乏感当然没法减轻,购物欲也因此生生不息。
而与衣服有关的“偏差”行为,大致分为三类:“买便宜货”、“物尽其用”,与“不配穿”。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第一种“偏差”行为——“买便宜货”。
买“便宜货”的人,焦点集中在价格上
人只要“买东西”,不论贵贱,商家肯定赚钱。
不同的是,有人把消费行为视为“给商家费用,让他们服务自己”;有人视其为“自己在为商家服务,给商家送钱”。
前者是利己思维,后者是付出思维,想法不同,选择也会变得不同。
在“付出思维”的人眼中,花钱即“被宰”,无论商家宰多宰少,吃亏的都是自己。
于是,在买衣服时,他们很看重价格,总是想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实惠的商品,追求最高的“性价比”。
曾经,我就是这样的人。
那时,在我眼里,正价不打折的衣服,都含有“水分”,买到即吃亏;
只有在商家搞活动促销、打折清仓,或商品定价本来就很低时,我“被宰”的顾虑才能暂时放下。
因此,一看见“换季清仓”、“店庆8折”的字样,我会立马产生购买欲,总想着在一堆处理品里,扒拉出一件被遗漏的好货。
当我看中一件不打折的衣服时,我会下意识地把它收藏起来,在全网搜索与它相似、价钱更为便宜的“替代品”。
比如前段时间,我看中一条直筒西装裤,非常喜欢,但价格有些小贵,我没有买它。
和以前一样,我随手把它放进购物车,然后去寻找其它更便宜的同类型裤子。
在找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家性价比很高的牛仔裤专卖店。因为价钱实惠,虽然原本没打算买牛仔裤,我还是一口气买了四条。
这之后,我还会再找那条西装裤吗?不会了,因为裤子已经够穿了。但是,我对那条裤子的喜欢,却没有得到满足。
就这样,我买喜欢的衣服时总是犹豫再三,买优惠的衣服时又非常果断。
在价格影响下,原本不太喜欢的衣服,我也会主动说服自己买下它:
“这件衣服虽然颜色深了点,但耐脏不是吗?”
“现在虽然穿不上羽绒服了,但是放起来明年穿也可以啊。”
“裤子虽然小一码,但我稍微减点儿肥,不就能塞进去了吗?”
“我虽然不太喜欢牛仔裤,但有几条也不妨事。”
我不断自我pua,以致往衣柜里塞入了太多不喜欢或不合适的衣服。
当我真正开始穿这些衣服时,价格优势渐渐淡去,穿着体验开始凸显。
这时,衣服们当初那些刻意被我忽略的缺点,会再次凸显出来,比如颜色不好看、材质不舒服,等等。
这样一来,我会慢慢讨厌它们,即使衣服再多,留下来的也只有堆积感,而不是丰盛感。
总的来说,围绕价格展开的购物行为,会促使人买下“次一等”的商品,满足的只是自己“省钱”的欲望,成就感来自于收到货拆快递的一瞬间:“看,我多会买。”
至于自己心中对衣服的那份“怦然心动”,则完全没被满足,所以会“买了还想买”,欲壑难填。
允许自己多花“十块钱”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止不住地购物欲,源自人们没有直视自己的欲望,正确满足自己。
那么,相应地,消除购物“瘾”的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把眼睛从价签上挪开,更多地去感受衣服本身,当感觉到心动时,直接、痛快地满足自己。
当然了,我说的“不看价签”,并不是指完全不计较价格,而是把自己喜欢放在首位,把价格放在第二位。
你不须要去高档商场买很贵的衣服,只需要在自己感到心动时,立即买下这件衣服,而不要等它过季打折时再去捡漏。
如果十分担心自己“浪费”,你也可以为自己设个限额,比如500块之内,想买什么买什么,只买心动,不计较价格。
与此同时,在你为自己的心动买单后,如果发现衣服穿着体验并不好,也不要过度苛责自己。
总之,允许自己多花些钱,也允许自己“浪费”一些钱,不必要追求每分钱都用得很值。
其实,经历过童年的穿衣匮乏的人,在成年之后,都想要穿得漂漂亮亮,改变那个曾经黯淡无光的自己。
但是,你一次又一次买“次一等”的商品,其实还是在重复童年的经历。
所以,从现在开始,终止这个轮回,痛快地去满足自己吧。
下篇文章,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解第二种“偏差行为”——“物尽其用”,欢迎大家继续关注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