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MOVIE简书电影西华师范大学
豆瓣评分5.2,《悟空传》的改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豆瓣评分5.2,《悟空传》的改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作者: 与Winter的五百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9-07 20:59 被阅读52次

    我把《悟空传》的口碑扑街视为一次典型的妥协行为。

    近几年来的国产小说改编电影总是呈现出一种趋势,就是我上面所说到的一种妥协,对原著党、对商业化的双重标准成了改编影视剧的一个隐形准则。

    意图想要通过“风格杂糅(之前在分析《摆渡者》电影时提到过这个概念)”的方式来完成文本艺术与视听艺术的并置,并最终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其实是貌合神离的。

    在电影《摆渡人》中,风格杂糅使得影片剧情呈现出一种荒诞和无厘头的风格,同时又呈现出一种艺术流和魔幻色彩的风格——这两种风格是互相对立的,因为风格的展现决定了影片意识形态的建立,同时意识形态的建立也使得风格得到完整展现,这两者是互相影响。

    而在影片中王家卫主导的意识流风格与第一种风格互斥,影响了整部电影主题的展现(爱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家卫的风格是属于静态的、情绪性的,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来进行电影叙事的展开的。

    而无厘头风格的展现则是变相上的对商业形式的一种妥协(这和《悟空传》产生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无厘头风格影片旨在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固定的形式来表现一种喜剧效果,这种风格在二十世纪末的香港盛行,所以风格本身并不是电影失败的原因。

    电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超现实主义风格与意识流风格的风格杂糅上,意图通过将两种风格杂糅在一起,呈现“喜剧电影悲剧内核”的主题,但是情绪上(意识流风格)的冲突很快就被对立(超现实风格)冲突冲散了。

    这样说可能仍然不好理解。

    我们来看一下电影《悟空传》,重提《摆渡人》的原因也是因为两部电影的问题其实差不多,都是因为风格杂糅和商业上的妥协以及对电影主题的挖掘过于表面化而导致口碑扑街的。

    那么《悟空传》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作为一个刷过N遍原著的忠实粉丝,我理解电影的商业化企图,但是电影的商业化其实并不彻底,而且其实导演也没有能力将文本和视听这两种编码表现出一种平衡——所以电影的建置其实是非常失败的,郭子健想通过开头十分钟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引出后边孙悟空的主线故事,但是作为开头主线故事的引子,其实也并没有说明白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概念。

    概念其实很重要,在原著中,情绪作为故事的轴线,引导读者进行意识层面的捕捉和叠加,通过这种方式来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传递给读者,并为故事的开展做铺垫。

    那么在电影中呢?

    为了完成商业化,意识层面的东西所剩不多,电影中引子所交代的故事只提供给了我们一个信息:猴子要上天!!!

    上天干什么?

    记仇,有小情绪了!!!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报仇的故事。

    在原著里,故事是关于个人的,结局只是代表了一种归宿,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全在战斗的过程中,作者意图通过孙悟空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的内心里都有猴子,所有人都意图“上天”,但是内心中的猴子却从未出过我们的身体,因为生活中的我们,其实就是将猴子囚禁的罪魁祸首。

    这样子解释的话你应该就明白了吧?

    但是电影并不明白,或者说郭子健明白,但是在取舍的时候,舍弃掉了这一条隐线,只留下了猴子抗争的故事以及爱情故事。所以,整部电影其实可以脱离小说去看,但是他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告诉观众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故事,其实已经不是属于《悟空传》里的那个悟空的故事了,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正如阿紫所见到的那具漆黑的躯壳闭上了眼睛之后的样子.....

    之后,再来说说影片的风格杂糅,和《摆渡人》一样,电影产生最大的问题同样是风格杂糅:意识流风格与魔幻主义风格的杂糅。

    这里的意识流风格,其实是说的由今何在原著作品残留在电影《悟空传》里的部分形式展现出来的风格,当熟悉的人物说出小说中的对话时,产生的情感其实是并不属于电影角色本身的,一个不知道爱情的猴子是永远不会知道爱情的意义的,同样的影片中的阿紫性格的大转变,也意味着她的性格的转变,这种转变应该是全方位的,但是影片在塑造阿紫这个形象的时候仍然想将小说中的对话原封不动的还原,但是因为阿紫性格和形象的转变,这种还原就变得非常的生硬和无意义了。

    就像让一个小孩扮演大人一样,虽然表面上扮演的有模有样,但是角色的替换永远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的替换,一个小孩也永远不可能扮演好一个大人的(总会露馅)。

    那么魔幻主义风格呢?

    电影中,魔幻主义风格的呈现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这归功于影片精致的特效和大屏幕的色彩还原,与意识流风格相同的是,这种魔幻主义风格也是残缺的,因为它必须要估计到“原著党”的感受。

    郭子健导演主观的认为,原著党所认为的桥段仍需要保留,所以你会发现,所有在电影中出现的原著桥段都是与影片本身的魔幻风格互相穿插的,这样的做法就导致两种风格都是残缺的,这当然要“归功”于影片对两种人群:原著党和普通观众的利益权衡了。

    以你会发现,影片中有原著的部分片段的肤浅呈现,同时还有商业化的爱情和动作戏码的加入,导演天真的以为两种观影人群会各取索取,但其实这种权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烂俗了。

    香港导演经常会犯的一种错误就是“和气”,这种和气不仅是在平常的交友和沟通上,同时也表现在电影艺术中,其实即使是像《无间道》、《大只佬》里面,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只不过像以上这种片子,在文艺与商业的选择上,都会倾向于2>1,或者1>2,这样就会巧妙的躲避因为“风格残缺”而导致的各种不可知的后果。

    其次,还有很多桥段借用了《大话西游》的配乐和《情癫大圣》的经典镜头,这种“炒冷饭”的行为真的真的让人深恶痛绝。

    观众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互,而不应该为原始的圈钱行为买单!

    总结一下的话你会发现,近年来,港片没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无厘头风格作为上世纪末的一种经典表现形式其实已经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样化的电影形式的影像展现,我们在感慨过去的时候,是否要想一下,这种回忆和感慨,是在怀念影片或小说本身?

    还是在感慨和回忆我们自己(的感受)呢?

    我想,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真正的标准答案,其实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谢谢观看。

    来看我影评的人,留下的,我们有缘,离开的我们有缘再见,静静的听我讲完一个故事,看完一部电影,一辈子,就是一部影评那么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评分5.2,《悟空传》的改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lw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