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
初看这句话,很震惊,像在说自己。细一看,却又琢磨不明白。
翻出出处——这是他在1946年北大的某次演讲里强调的。他问现场学生,为什么校园里贴的标语是“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而不是“独立思想”?——因为北大向来开明、自由,学校当然能给你们自由,但是独立是靠你们自己去争取的。
进一步解释就是,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才是你们自己的事。
可独立比较辛苦,所以国人有这个品质的人不多。
胡适继续说:中国人有两层毛病,第一个是靠天,做皇帝的,年年祭神;做官,天旱求雨,洪涝求晴;做商人,拜财神拜关帝;读书文人拜孔子魁星。第二个是靠人,皇帝只望外国人不要来;做官求上面做得好,不要捉他破绽;国民,只靠皇帝、靠政府,什么亡国灭种之事跟自己无关,自有豪杰来做。
这是胡适当时的理由,现在很多似乎都说不通了。科学信息时代, 大多数人不用拜天拜地,各种祈祷才能换来好生活。通过努力就能考上好大学;靠着努力工作就能过得去,能活;工作一些年头,涨薪升值,能买房能结婚,一切都能按部就班。
可这样,你真的就独立了吗?
义务教育时,老师说你的成绩就是你的未来,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填志愿时,父母说孩子离家近点,好相互照应,后来你是怎么选的?
大学时,很多老师不会苦口婆心教你大学怎么过,你是怎么过来的?
年纪大了,过年回家父母说孩子你该结婚了,你是怎么交代?
工作后,大家都跟随着工作环境来做人做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问题嘴上回答不难,但你试试用行动来回答,不易,而行动就能体现了你的人格。胡适又说,“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这样独立的人格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不管学校社会,都缺少这样的培养环境,所以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探索来竖立。
独立不盲从
刚进职场,我像个乱撞小鹿,迷失在职场错乱的环境中。当我读到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发现里面写满了我职场问题的答案,也有着和我类似的价值观。所以我一头扎进了他的公司——新精英。在第一次例会,就和古典老师拍了合照,发了朋友圈,当时有点梦想成真。
还好之前接触过柴静,意识到“独立”才是一个女性最根本的人格。所以进入公司2个月后,就告诉自己要摆脱对古典老师的盲目崇拜,会冲昏头脑,会忽略自己。
现在在跟着古典老师做项目,相处时,才有点独立人格下,自由平等探讨交流的意思。挣扎了两年,心中的那个小人才像个学走路的孩子,刚会走。
不过还得练,可怎么练呢?其实有个察觉小技巧——三秒禅,在做一件事情时,先停三秒,再行动。这个方法可适用在很多方面,比如戒烟。在戒烟期想抽烟时,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想抽?抽烟的感觉真的好吗?抽烟的真正感觉是什么?有人这么做了,就戒掉了。
这是靠察觉在慢慢培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开始形成自己的一套做人做事标准。
独立不依赖
《肖申克救赎》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Andy在办公室不顾监狱长的反对,关上了门,为自己和全监狱的人放了一首音乐——《费加洛的婚礼》。
外面挤着一张张愤怒、恐吓的脸,拿着各种工具来砸门,而Andy慢慢靠在椅子上,闭上了眼睛,静静享受,阳光洒在他狱服上。这一刻真美,这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在独立人格的映衬下,每一片羽毛都熠熠生辉,注定关不住。
《驴得水》中的张一曼也闪耀着这样的光辉。“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你为我梳妆。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我的情郎,我在他乡,望着月亮。”
爱情也需要独立,不依赖彼此。
一直以来,我理想中的爱情,是两个会走路的孩子,携手走向人生终点。
会走路,是指有独立的人格,不用我一直扶着你走;是孩子不是成人,是因为在对方面前,都是个孩子,会任性地哭、会调皮地作怪、会时不时相互欺负、会有小脾气冲突,也有大度的宽容。
爱情中,彼此独立,却又能彼此交融。也就是没你可以活,有你会更美。虽然有点小残忍,但做到了,会幸福很多,因为那是独立人格下的平等之美。
驴得水主题曲-无链接其实这个话题很难写,但在自己还是一知半解的时候,尝试先写出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
有人问某个名人,是什么让你这么深刻?他答——自我提问,与自己对话。
独立人格培养起来不容易,先有察觉,再尝试寻找答案。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在形成独立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