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古道上的红色传奇

古道上的红色传奇

作者: 刘旗_a599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14:39 被阅读196次

汉中盆地与巴蜀之间,有大巴山脉横阻。大巴山脉中的一段,据传汉王刘邦在这里囤积粮草,故名米仓山。穿越米仓山入蜀的道路(蜀道),统称为米仓道。

米仓山

米仓道以陕西汉中为起点,进入四川,在南江县境内有多条支线,分分合合之后,分别通往南江县城、通江县城、巴中城和平昌县。米仓道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张路网。沿着这条蜀道,可西去成都,南至重庆。

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公元前206年,萧何追韩信至米仓道之孤云、两角山,使刘邦得安邦定国之大将。紧接着,刘邦命韩信在大坝建屯兵练兵的木石城,名“牟阳城”。

公元217年(建安22年),蜀将张飞在米仓道之汉平关、落旗山大败魏将张郃,为刘备取汉中奠定基础。

1646年(顺治三年),吴三桂率清军由汉中越米仓山入川,击败大西军,杀张献忠。

米仓山,山高路险,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修建道路,靠民间力量难以建成。所以说,米仓古道应该是一条官道,巴中境内的众多遗迹足可以佐证。已经发现的一些古桥、古路,宽度均为1.8米,这是标准的五尺道,也就是官道的标准尺寸。

这条官道发挥了南北融合的重要作用。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摩崖石刻,借米仓道传播至巴中。今天的巴中地区,到处都散落着红色石刻,被专家誉为天然的“红色石刻露天博物馆”。 2015年5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发文正式将巴中命名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恩阳古镇的石刻标语

同时,米仓道还是南北民间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位于巴中恩阳古镇的“大栈房”,见证了米仓古道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恩阳古镇的“大栈房”客栈

著名的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哥”,诞生在米仓道上。

巴山背二哥

千百年来,米仓古道上有一群背运队伍,他们或背运粮草,或背运武器、或背运日用品等,常年往返在川陕两地。身背“背架子”、手提“打杵子”,这是被称为“巴山背二哥”的标配。

1903年,13岁的晏阳初就是顺着米仓道,徒步从巴中城出发,白天与“背二哥”结伴同行,夜晚与“背二哥”打尖住店,从此开启他的人生新篇章,成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围绕这条米仓古道,开创了红军时期的第二大疆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

1932年10月,在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主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向西征战三千里来到陕南。

侦查员刘子才(后来成为巴山游击队首任司令),以贩卖梨子为掩护,先期往通江等地侦查敌情,及时向转战中的红军提供了“川北防务空虚”的情报。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4个师约1.5万人,在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下经陕南走米仓道入川。18日占领川陕边镇通江两河口,25日解放通江,1933年1月23日解放巴中,2月1日解放南江。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标志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苏区正式诞生,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党政军首脑机关均驻通江境内。

川陕苏区的建立,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蒋介石先后促成四川各派军阀停战言和,并委任第29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共”督办,令其乘红四方面军入川立足未稳,迅速组织围攻。田颂尧遂将所部近6万人由川西东调,于1933年2月中旬,开始对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攻”。

此战,历时四个月,红四方面军取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使川陕苏区扩大一倍以上,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战后,红四方面军由四个师扩建为4个军,兵力达4万人。

巴中中学(云屏书院)

1933年8月1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巴中县城隆重举行阅兵大会,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迁驻巴中县城。川陕省委机关入驻的云屏书院(今巴中中学),曾经走出去两个伟人:革命先驱刘伯坚、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在川陕地区站稳脚跟后,红四方面军一号人物张国焘,秋后算账,非法逮捕了红四参谋长曾中生,说他是“右倾首领”。

曾中生(1900-1935),湖南人,黄埔四期生。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开始军事生涯较早的一位,也是军事论著最丰富的一位。1933-1935年,身处逆境的曾中生,先后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著作,被红四方面军作为教材,发至部队进行军事理论学习和教育。1935年6月,红一、红四懋功会师后,中央指名要见曾中生。张国焘害怕其真相败露,于8月中旬将曾中生秘密杀害在川西北卓克基(属阿坝马尔康)以北的森林里。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宣(汉)达(县)战役”,在王维舟(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领导的川东游击军的有力配合下,一举解放了宣汉、达县、万源,苏区向东扩展约150公里,使川陕苏区与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会师后的川东游击军,编为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军。

这时的红四方面军,共5个军。人员由入川时的1.5万人,发展到八万余人,算上地方武装共计10万人以上。

通江境内的巨型红军石刻标语

至今巍然屹立于通江山上的巨型红军石刻标语,“平分土地”(每字高5.7米,宽4.6米)、“赤化全川”(每字高5.5米,宽4.7米),十多里外都能清晰可见,证明了川陕苏区曾经的辉煌。

红四方面军接连的胜仗,惹恼了国民党当局。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共”总司令,限其在3个月内将红四方面军肃清。刘湘调集川军约20万人,分为六路对川陕苏区进行围攻。

从1933年12月到1934年9月,历时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战斗,红四方面军再次重挫四川军阀,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年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的王坪村,这里至今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名。

红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巩固和扩大了川陕苏区。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苏区版图扩大到4.2万平方公里,成为红军时期的第二大苏区。

几乎同时,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约8.6万人开始长征。这个时候,唯有川陕苏区硕果仅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湘江惨胜,让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中央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中国革命的最高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因贵州军阀围剿不力,尾追中央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接管了贵州。同时,蒋介石又令陇南的胡宗南部入川,准备实施新的“川陕会剿”。

这边的红四方面军,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经过连续的战争消耗,川陕苏区面临着兵员、物力、财力短缺的严峻考验。

1934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巴中清江渡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依托老区、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这个计划在后来的执行中,实际上是放弃了川陕苏区。

徐向前元帅在清江的题词

1934年12月,为了贯彻清江渡军事会议确定的向西进攻的方针,川陕苏区机关、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先后迁至旺苍坝(今旺苍县城),后方机关也陆续迁到南江地区,做西征前期准备。

于是,红四方面军趁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刚入川,立足未稳,决定发起广(元)昭(化)战役,为尔后向甘肃南部地区发展,开拓川陕甘新苏区创造条件。

1935年1月,国民党中央军入川,胡宗南部丁德隆旅接替广元、昭化地区的川军防务,准备实施对川陕苏区的围攻。1月22日,“广昭战役”打响,战斗异常激烈。徐向前、丁德隆及胡宗南,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所以说这场战役是黄埔“同班生”的较量。

正当“广昭战役”进行得十分激烈的时候,接遵义会议后的中央军委来电,要求红四方面军避开国民党中央军先破川敌,以独立师向东出击钳制刘(湘)敌,而集中全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争取赤化四川。为此,红四方面军停止与“胡宗南部的角逐”。此役历时8天,双方互有伤亡,战成平手。

由于昭化以南的嘉陵江,水深江阔,川军重兵防守,且红军又无渡江准备,西渡难以实施。为了创造渡江的战机,迷惑驻防西岸的敌人,红四方面军又发动“陕南战役”。

1935年2月3日,“陕南战役”打响,历时20天结束战斗。红四方面军占领了宁羌(今宁强县)、沔县(今勉县)和阳平关等陕南重镇,逼近汉中首府南郑。川军邓锡侯部及中央军胡宗南部,以为红四方面军要从陕南北出,连忙调整部署,撤收部分江防部队,调动重兵向川陕边境增援,红四方面军达到了声东击西的军事目的,急回师川北。

然而在红军主力陕南作战期间,川军刘湘部乘隙向苏区进攻,1935年2月3日占领万源,8日占巴中,9日占通江。

1935年3月至4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的电令,红四方面军10万兵力退出川陕苏区,乘川军江防空虚,在苍溪南北地区,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留下巴山游击队坚持川陕苏区斗争。

1935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冲破了“川陕会剿”的敌军拦截,在川西懋功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此时,经过8个月长征的中央红军减至1.8万人,重新改称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因刚刚离开根据地,又在川北开辟新区得到了补充,部队有8万多人,显得兵强马壮。

陕南战役前夕,红四方面军决定组成一支部队,在大部队离开后,留守苏区。决定由刘子才来担任留守部队司令兼政委,其留守部队的构成是:正规部队的一个特务连、南江和旺苍两县地方武装、陕南的一支游击队,共约1000人。

刘子才(1912-1940) ,安徽六安人。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六霍起义,后随军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营教导员,1933年任中共绥定(今达州市)道委书记。

刘子才受命从旺苍坝带着一个连开赴南江县城。这支留守川陕苏区的唯一的红军部队,后来人们称为“巴山游击队”。这是因为建国后有人发现“打陕安川”这幅石刻标语落款是“巴山游击队”。

1935年3月,陕南战役胜利结束后,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前,把留守部队改称“独立师”,师长为刘子才。调王天海(时任团政委)为独立师政委,赵明恩(曾任中共绥定道委宣传部长)为独立师宣传科长。号称独立师,其实只有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

这支留守红军的领导层任命,为后面的生存,留下致命隐患。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当时他在前方打仗,不知道是留下的刘子才,后方的事情是张国焘、陈昌浩他们定的。

早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张国焘大搞“肃反”运动,滥杀了无数红军优秀指战员,随着队伍的成倍扩大,军事干部严重缺员。另外,张国焘预估中央红军有30万人入川,为了增加自己在中共中央的份量,就尽可能多的带走大部队。所以,留下刘子才及1000人的队伍。后来红四、红一在川西懋功会师时,见红一只有一万多人,张国焘就盘算着另立中央、自己当老大。

深想一下,张国焘若有大局观,把监禁中的曾中生放出来指挥这只留守部队,或许不至于巴山游击队全军覆没。

红四方面军撤离南江后,独立师即移驻南江县与南郑县接壤的桃园(今光雾山镇),以米仓山为根据地,活跃于米仓古道上。

光雾山(米仓山主峰),海拔2600米

至1935年底,独立师打了好多胜仗,队伍发展到1200人,游击区域以桃园为中心,纵横川陕边约四、五百公里。

刘子才在取得了几次胜利的情况下,思想上骄傲、麻痹,把指挥部和队伍推进到陕南。驻陕南的陕军38军,曾被红四方面军狠揍过,这回逮到了复仇的机会,拼命围剿独立师。恶仗打下来,独立师撤回桃园时,仅存260人。

1935年5月,独立师开会,刘子才被撤职下放为炊事员,由吴三保(特务连连长)代理师长职务。部队编为两个营,一营长为王天海(师政委),二营长为赵明恩。

1935年8月,又遭陕军38军一部偷袭,独立师被迫陷入流动作战。由于连续作战、毫无补给,部队战斗减员严重。到独立师再会合时,合计人数65人(二营占50人)。旋即隐蔽深山,住进石窟之中。

这时,独立师政委兼一营营长的王天海,对革命前途极其悲观,公开表现动摇,即被处决。一营合并到二营,由赵明恩领导。独立师进入“二营时期”。

赵明恩(1910-1940),四川达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因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两次被捕入狱。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达县时出狱,曾任红33军政治部主任,绥定道委宣传部长。

二营营长赵明恩在石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提出了“打陕安川”政策。即以桃园为根据地,对四川的地方势力争取合作或使之中立,使部队有安定的后方,把斗争矛头指向陕西的地主富豪。

米仓古道天然画廊

10月的光雾山(米仓山主峰),几十种树木,悄然间叶子全红了,不知洒下了多少红军烈士的热血。那挺拔的水青冈(一种乔木植物),衬映在米仓古道边,俨然是一个个天然画廊。

在这景色诱人的时节,赵明恩带着整顿后的部队,转移到桃园,指挥部设在铁炉坝。“铁炉坝”因韩信在此筑炉炼铁、制造兵器而得名。

铁炉坝游击队指挥部旧址

从此,独立师改称“巴山游击队”。

巴山游击队向米仓山四川一侧的地方势力和各阶层人士,积极宣传“打陕安川”政策,进而实现了地方政权和游击队互不相扰的局面。而对陕南一侧的土豪,不断打击,收缴其财物充作军需。陕南军政各界,上告南江县政府“养虎伤民”。南江县长李植生(四川开江人,1936.8-1938.9任南江县长),主政思想是“安民”,所以对陕南各界的控告置之不理。

有一个叫张晓康的乡绅,曾任广元财政局长、代理县长,1936年弃官还乡,暗中在桃园深山种植大烟。这人被“和谐”后,鼎力支持游击队,通过他的人脉购买了很多武器。

巴山游击队在桃园、铁炉坝等地,兴办集市,公平交易;派出“护商队”保护米仓道商贾的过境安全;不打仗时,游击队员还开荒种地、修建粮仓。整个根据地生机勃勃,队伍也发展到500多人,建立了以桃园为中心的纵横100里的稳定区域。

由于没有通讯设备,巴山游击队联系不上红四方面军。而红四方面军也发生诸多变故:张国焘叛逃,被开除党籍;“西路军”惨败,陈昌浩、徐向前乔装脱险,张琴秋被俘,李先念去了新疆;许世友延安闹事,被判一年半囚禁。所以,红四的领导,也无暇顾及这支留守部队。

当延安知道这支部队后,派人找到了游击队,指示巴山游击队“开赴延安”。因赵明恩、刘子才警惕性很高,认为与“留守苏区”精神不符,提出要见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亲笔信和照片才相信。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后,延安要求国民党当局承认巴山游击队的合法地位,但国民党诬蔑这支游击队是“土匪”而拒不承认。

从1938年初开始,延安及在重庆的周恩来,又多次派人联系巴山游击队,终因各种复杂原因,使游击队错过了去延安的最佳时机。

巴山游击队的存在,让国民党当局始终坐立不安。1938年秋,南江县长李植生被调走,国民党新九师师长、广元警备区司令杨晒轩兼任“巴山清剿指挥”。杨晒轩部两个团进驻南江,准备“铁壁合围”巴山游击队。

设在阆中的国民党“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公署”发布的命令称:“所有盘踞在巴山国防线之赵明恩、袁刚、王三春等余股,均应清除,免为日寇和汪逆利用,动摇四川复兴根据地”。

袁刚,横行陕南西乡县十几年;王三春,盘踞陕南镇巴县三十几年;袁、王都是当地的大土匪。国民党当局把红军指挥员赵明恩与土匪头子列为同类,其邪恶用心昭然若揭。

1939年2月,杨晒轩部两个团开始进山“清剿”。巴山游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穿梭于山涧林海,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取得了反“清剿”的胜利。

1939年夏,国民党调在陕南宁羌(今宁强)的川军164师(师长彭焕章)490旅,归杨晒轩节制。杨晒轩委任该旅旅长李子猷为“巴山清剿主任”。

李子猷的供词

李子猷,巴中巴州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曾在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时,为第五路第8旅22团团长。同年夏末,李子猷旅以“抢筑国防工事”之名,进入南江。

1939年冬,李子猷领4个团的兵力,纠集陕西省保安团,总计7000余人对巴山游击队实行“围剿”。

李子猷改之前的“封山”为“空山”,他们将游击区的老百姓强迫迁走,断绝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使游击队陷人绝境。

巴山游击队在向陕西突围的连续战斗中,与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开展殊死搏斗,由于内部出了叛徒,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1940年3月,任游击队班长的败类杨芝芳,为了到李子猷那里领赏银,将熟睡的赵明恩枪杀。

1940年5月,先期突围出去的刘子才,改名换姓,欲重建游击队,不幸被捕入狱,6月,于南江县城慷慨就义。

坚持了5年之久的巴山游击队,惨遭失败。后人为了缅怀英烈,在铁炉坝游击队指挥部旧址,修建了赵明恩烈士墓和巴山游击队纪念馆。

杀害赵明恩的凶手、叛徒杨芝芳,南江杨坝人,一直隐匿到建国后的1957年,因一次他与老婆吵架而暴露,被依法判了死刑。

“巴山清剿主任”李子猷,1950年还进了新中国的川北行政公署,当了监察委员会政法处长。1952年8月,李子猷终于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巴山清剿指挥”杨晒轩,将功补过,成都解放后,任解放军第8步兵学校副校长,后任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1965年在成都病逝。

今天,深山老林的硝烟已经散去,米仓古道已是旅游胜地。红军的身影,或许会渐渐淡出视线,但历史永远会铭记:英雄的红四方面军和巴山游击队,永垂不朽。

二〇一八年十月十九日

二当家于重庆

相关文章

  • 古道上的红色传奇

    汉中盆地与巴蜀之间,有大巴山脉横阻。大巴山脉中的一段,据传汉王刘邦在这里囤积粮草,故名米仓山。穿越米仓山入蜀的道路...

  • 蔡西村:古驿道上的传奇记忆

    核心提示: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有条古驿道(俗称古官道),历史上这里车马络绎、繁华聚散,而今却平静得像一处被遗忘的桃源...

  • 古纤道上

    古纤道,位于绍兴县境内浙东远河柯桥至萧山段,唐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孟简所建,又名官塘、运道塘。 明弘治年间、...

  • 走在古驿道上

    终于放晴天的周末,开启出行模式。离家很近的地方,才40公里左右,罗江,倒湾古镇,白马关,庞统祠,落凤坡,五丁谷,还...

  • 杏子铺古树庙传奇

    古树庙有很多传奇故事。

  • 红色传奇_我传承

    在国庆的假期里,我和妈妈看了一部革命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这影片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

  • 古驿道上相聚

    他放心地叫了声“季康,阿圆”,声音微弱。 他疲劳得支持不住,立即闭上眼睛。 我们没个坐处,只好盘膝坐在地下。他从被...

  • 古窑传奇

    宋人抵不过女真人的铁蹄,终是率族南迁,栖身余杭。来不及带走的宝贝太多,比如汝州官窑,“雨过天青”的瓷碗瓷瓶还没捂热...

  • 红色草原红色传奇【下篇】(有温度的故事)

    (接上篇) 杨宝山隐姓埋名为革命不顾个人安危,曾受到毛主席,任弼时的赞扬,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革命气度。 ...

  • 游记‖古道尽头柿子红

    游记编辑:雁南征 推荐语:漫步走在千年古道上,徜徉柿子林间,欣赏一棵棵古柿树,一个个如红色灯笼般的柿子悬垂枝头,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道上的红色传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my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