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焦虑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课题。大概从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觉察到,我是一个焦虑水平很高的人。一方面是因为我敏感的性格,另一方面则是遗传的因素。在我第一次接触《哈佛大学幸福课》时,就被老师塔尔圈粉了。塔尔提到自己也是一个先天焦虑水平很高的人,他处理焦虑的方式是运动、冥想和轻音乐。塔尔在某一次讲课中也有提到,当天早上他没有运动,他能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状态并不好,虽然别人看不出来,但是他知道自己有点焦虑。
这正是高水平焦虑人群的窘境,因为渐渐的,你会发现你的焦虑有着泛化的趋势。起初你以为你只是因为某个职业选择或是某件家庭琐事而焦虑,但是渐渐的,这种焦虑变成了生活的背景音,甚至是噪音。如同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对焦虑的描述:焦虑漂浮在空气中,彷佛它可以随意粘附在任何意识之上,影响你的判断和期望。而从我个人的感受上来说,这种焦虑的泛化,开始于我步入社会,发现自己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后产生的。
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什么环境越复杂,越容易产生泛化的焦虑呢?为此,我回想了大学之前的生活,我的焦虑程度并没有很高。在上大学之前,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关心我的成绩。通过考试排名,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知道我能考取什么样的初中、高中和大学。也就是说,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我需要做的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现有的成绩,调整学习的策略。
然而步入大学之后,不确定性逐渐增加,到底什么样的社团才是适合我的,我该和什么样的人谈恋爱,未来我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感受到焦虑的时间变多了。而走入社会后,人生变成了一部开放式结局的小说,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在于,大到国家政策、行业监管、产业变革,小到公司的人事变动,都可能会影响到我的生活乃至命运。而人的天性渴望确定性所带来的安全感,人们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这个行业值得我投身进去么?这个老板值得我跟么?这所学校能给我的小孩好的教育资源么?这个人可以成为我的终身伴侣么?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我最深的感受是:对不确定性的无法忍受,是滋养泛化焦虑的温床。无疑,暧昧和模糊是让人痛苦的,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处在一个模糊地带,我们无法预知人生的答案,甚至无法确知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好的。接纳不确定性,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存一些敬畏之心,承认我们没法做到完全的了解,也接受我们无法做到全然的了解。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完全正确,对人生的理解完全自洽,一切都非常清晰,那么人的思想认知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人也就没法进一步更新对世界的看法,因为结论已经很完美了。这样的人,反而会变得自大,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世界似乎没有互动和链接的必要了。这反而是很可怕的。
在想明白这一点后,我放下了想要一个明确答案的执念。我不再纠结于家人为何如此对我,新结识的朋友是否喜欢我,面试官是否对我满意,老板对我说的话背后到底有没有别的意思,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做的事会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反弹……我的内心觉得好过了一些,焦虑也不再如影随形。
在萨提亚心理团体中,我学会了6A情绪处理法:察觉、承认、接受、行动、欣赏/感谢。这对于焦虑同样有效。觉察焦虑,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焦虑状态,是改变的基础。不接纳焦虑,反而会因为急着想要改变,而愈发焦虑。
从萨提亚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常常看到它的代价,因此难以接受它的存在。然而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就是既有好处又有代价的,如果谈焦虑的好处,也是难以穷尽的,焦虑使人居安思危,焦虑也使人上进。如果想要提升焦虑这个资源带来的好处,减少代价,可以适当的给焦虑加减点“料”,比如给自己的焦虑加一点点“耐心”,减少一点点“编剧”,即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告诉自己给自己的生命多一点耐心,同时也告诉自己减少一点对未知的“脑补”,焦虑就可以成为宝藏一样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