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漂泊坎坷,却活成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为何?《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给出了答案。
一纸苏轼,展现其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给困境中你我的四个锦囊。

- 才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而且他的才气,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他满腹文章,诗词歌赋无一不精通。
写诗方面,苏轼和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诗风格的代表;在写词方面,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在散文方面,苏轼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且是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
在他进京赶考时,当年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苏的文章,大为欣赏,因误以为是自己徒弟的文章,为避嫌给了第二名。他后面评价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艺术方面,其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作品行书《寒食帖》堪称“尚意”书风的典范,被后世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并在题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整个历史长河,能将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做到极致的,只有苏轼一人,也无怪他被世人称之为“千古第一文人”了。

- 情
任何时代,只要涉及利益,爱情、亲情、友情都可能变质。
从这个角度看,苏轼是幸运的,即使是在他极其落魄之时,身边依然不缺对他不离不弃,用情至深的人。当然,这恰恰因为他也是如此。
苏轼一生有两位妻子和一名小妾,他对每一个都情意深种。第一位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他梦回故乡,写下感动无数人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妾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悉心照料一家老小,陪伴他度过贬谪黄州和惠州的艰难岁月,最后因感染疫病去世,苏轼悲痛万分,作《西江月.梅花》怀念她,“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和弟弟苏辙一生相伴相持。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这是他最靠近死亡的一次。苏辙则上书皇帝,愿意削去一身官职替兄赎罪。而苏轼也在狱中许愿,希望能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一生,因为苏轼被牵连太多次,但是他始终毫无怨言。两人每一次分离,都会用大量思念的诗文把时空填满。苏轼死后,葬于河南郏县。苏辙死后也葬在哥哥身边,实现兄弟俩早年“夜雨对床”、长叙此生的誓言。
苏轼三次被贬,处境一次比一次惨,但是每到一地,都能碰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他被贬黄州,黄州知州徐君猷没有因怕惹是非而对苏避之唯恐不及,相反,他经常邀请苏轼到自己家做客。苏轼感慨:“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
苏轼有一个平民朋友巢谷,朴实无华,行侠仗义。苏轼兄弟在朝为官,巢谷在乡下谋生,从未想过寻求帮助。苏轼被贬黄州,巢谷从蜀地跑来看他,亲自下厨烹饪美食。十多年后,苏轼又被贬海南,七十多岁高龄的巢谷得知后,决定徒步去拜访他,不幸因旅途劳顿,客死他乡。
在苏轼的年代,有奸人沆瀣一气,有尔虞我诈的官场黑暗,但是苏轼身边始终有一群人,守住了人性的底线,保存做人的气节风骨,呈现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意。

- 趣
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苏轼便是这么一个有趣的灵魂,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一生遭遇无数挫折、打击、困顿,他依然保留一颗赤子之心,林语堂称他为“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他是一个合格的吃货,三次被贬,他都会在当地寻找美食。第一次被贬黄州,他用竹笋和江鱼来安慰自己,“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第二次被贬惠州,他爱上了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第三次被贬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当年这里无鱼无肉,无米无面,不过他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他给儿子写信,嘱咐儿子一定要保密,别让朝廷的贪官们知道了,否则他们会蜂拥而至来海南夺食。
除了美食,苏轼还极爱吃茶,一碗清水煎红尘。在海南儋州时,为了喝好茶,他晚上跑到江边取又深又清的江水,回到家,生炉煎茶,煎好后连喝三大碗,然后坐着听打更的声音等待天明。有诗为证: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他还是一个爱花之人,在杭州时曾赴牡丹花会,官民同乐,喝醉了,头上还插着鲜花。“人老簪花注1不自羞注2,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生活中有太多苦,但是苏轼总能在苦中找到开心的理由,无论是美食、还是好茶、甚至是自然间灿烂的鲜花,如此潇洒不羁、乐观旷达,怎能会无趣呢?

- 仁
很多人在经历过各种磨难后,心变得硬了,也冷了,从此不相信任何人,也不爱任何人。而苏轼,遭遇满满的陷害、折磨、羞辱,甚至差点丧命,不仅依然保留仁爱的精神,还更加的包容大度、豁达超然。
他和王安石是政敌,曾经误会重重,隔阂很深,但是当王安石辞官隐退后,苏轼依然赶去拜访王,两人冰释前嫌,互相欣赏,成为朋友。
章惇是他另一个政敌,在腥风血雨的政治党争中,严重的猜忌和报复新使得章惇几次想置苏轼于死地,最后借故将苏贬到海南。但后来,章惇被罢官贬谪,而苏轼遇赦,章惇儿子担心苏重新上台后会报复,于是写信为父求情。谁想苏轼不但从未想过报复,还非常同情章家父子的遭遇。
苏的仁爱还体现在对完全不相识的普通人。他做官时,辖地有个人因欠债被告。倒不是赖账,而是因天气不好,以卖扇为生的他生意惨淡。苏东坡听闻后,当下挥笔洒墨,画了20张扇面,让他拿去卖了还债。
他的仁爱心,让他心中没有怨恨,反而更加豁达超然。他一生漂泊,却能够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他遭遇坎坷,却坦然接受“一蓑烟雨任平生”。

结语
上天似乎对苏轼不公,他遭遇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的悲恸;遭遇怀才不遇,被人构陷的谗害;遭遇穷困潦倒、生活拮据的困境。
但是,上天同时给了他无以比拟的才华,一片至诚的情意,自得其乐的情绪,含仁怀义的洒脱。这让他拥有能抵御世间一切风雨的蓑衣,和能品尝人间难得乐趣的本领,也让我们觅到抵御无常、超脱困苦之道。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