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
苏轼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作者: 務卓 | 来源:发表于2020-03-31 18:17 被阅读0次

    上次在写苏轼是个吃货的时候,留了个坑,提了下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今天且来把这个坑填一下。

    苏轼,字子瞻,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苏辙,字子由,比苏轼小两岁,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

    提起苏辙,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弟弟,以及和苏轼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或许是因为苏轼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了,苏辙似乎一直隐藏在苏轼的光环之下。然而他的文才其实并不比苏轼低,甚至有可能超过苏轼。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与苏辙一同参加制举考试。该考试是当时朝廷选举人才最高规格的考试,由皇帝钦点。最终苏轼夺得三等(一等和二等是虚设,跟现在很多评奖一等奖空缺类似),为宋朝开国百年来第一人。苏辙取得四等,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如苏轼,只是因为他写的策论针砭时弊,矛头直指宋仁宗,用历史上的昏君来讽喻宋仁宗怠于政事。

    当时的主考官司马光,非常赞赏苏辙,感觉仿佛从苏辙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建议宋仁宗将苏辙也定为三等。但是其他考官则认为,苏辙的文章有辱圣上,应该黜落。所幸,宋仁宗仁厚,当时也当朝廷亟需人才的时候,宋仁宗认为苏辙直言指出他的缺点,如果将苏辙黜落,天下的人才将不可能归附于他。于是,将苏辙定为四等。宋仁宗非常欣赏兄弟二人的才学,高兴地说他今天为子孙得到了两位宰相。

    苏轼曾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苏轼的学生秦观也曾说过“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可见,比苏轼小两岁的苏辙,能与苏轼一同中榜,文才也有可能甚于苏轼。

    兄弟二人不仅才高八斗,手足情深更是令人羡慕。两人同朝为官,共同进退。

    苏轼性格直爽,爱写写诗发表意见,在朝中难免得罪不少人。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知州。新党向宋神宗上书,弹劾苏轼的诗讽刺皇帝,包藏祸心,欲将苏轼置之于死地。很快,苏轼被御史台(也称乌台,因为御史台前的柏树上,终年有乌鸦栖息)逮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此时,朝中有识之士,纷纷上书乞求免苏轼死罪。

    苏辙向宋神宗上书《为兄轼下狱上书》,称愿革除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奏折写得肺腑至深,感天动地。

    正当苏辙向宋神宗求情的时候,另一边,苏轼却搞了个大乌龙,急急忙忙给苏辙写下了绝命诗。

    苏轼入狱后,他的儿子苏迈每天都给他送饭。父子约定,如果今天没有事就送肉和菜,如果判了死罪就送鱼。有一天,苏迈有事,就托别人给苏轼送饭。那人不知父子间的约定,也是出于好心,为了给苏轼改善伙食,便送了一条鱼。苏轼看到鱼后,大惊失色,认为自己死期已到,不禁悲从中来,提笔写道。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诗的开头苏轼先称赞圣恩,后面便开始写因为自己而拖累了苏辙。想到自己大限已至,与苏辙这辈子做不兄弟了,感伤不已,但是下辈子,下下辈子,世世都要做兄弟。

    兄弟深情,令人不忍卒读。后来,这首诗被宋神宗看到了,也为之恻然。

    所幸的是,在王安石和太后的求情下,宋神宗并没有治苏轼死罪,而是将他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辙因受牵连,被贬到了筠州(今江西高安)。苏辙先到筠州,安顿好一家子后,随即又到黄州,将苏轼的一家人安顿好。苏轼洒脱的背后,其实是苏辙一直默默地在操碎了心。

    兄弟长期分隔异地,惟有靠诗歌唱和来传递感情。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据统计,兄弟间唱和的诗词多达百余首。其中流传最广的应是这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官,中秋夜月圆人却不圆,想起自己与弟弟因公事繁忙已有七年未见了,便借酒写下了这首千古佳篇。后人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也许该词一反苏轼豪放派的风格,用词缱绻,有人误认为这是描写爱情的词,其实这是一首真真切切寄托兄弟之情的好词。顺便提一下,苏轼去密州做官也是因为苏辙,因为当时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官,这样他们可以离得近一些。

    兄弟二人还有两首唱和诗也非常有名。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是他们怀念在赴京考试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时,借宿僧房,在旧壁上题诗的往事,感叹人生的飘忽不定。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序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送苏轼赴任徐州,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后苏辙离开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兄弟二人在逍遥堂(江苏徐州)久别重逢时,苏辙写了两首诗,其中的小序,写到他们从小一直在一起读书,没有一日分开过。两人做官后,才彼此分开。苏辙曾在读到韦应物的“安如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时候,感慨万千。便与苏轼相约,将来早点辞官归隐,过上对床夜雨,一起喝酒论诗,闲居的生活。

    只可惜,兄弟俩的这个约定最终也没能兑现。

    苏轼在总结自己人生轨迹的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苏辙的轨迹也差不多,他的是筠州雷州循州。看地图可以发现,其实兄弟俩一直离得并不远,然而还是很难见面。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苏辙被贬雷州。此时,苏轼已经60岁了,苏辙也已经58岁了。兄弟二人在藤州(广西梧州藤县)得以相见,一同前去雷州。为了珍惜这段可能是最后相处的时光,他们在路上尽可能慢慢地走。到达雷州后,有一天晚上,苏轼又发痔疮,疼痛难忍,难以入睡,苏辙就一整夜都陪在苏轼床前,给他念陱渊明的《止酒》诗,劝他好好戒酒。第二天早上,兄弟二人在徐闻(今广东湛江徐闻县)海边分别,这竟成了兄弟俩的永别。

    苏轼在儋州待了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复任北归途中,于公元1101年,在江苏常州逝世。苏轼留下遗嘱,将其葬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苏辙含泪为其作《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从此,苏辙隐居河南许昌,终日杜门著书。公元1112年,苏辙也溘然长逝,留下遗嘱,将其葬在苏轼的墓旁。

    兄弟间的“悌”,便完美地诠释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縱觀世事東流水,點檢人生一紙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dg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