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山后面是什么,海还是天堂?
《九重山》是纪录片《二十二》的主题曲,纪录片《二十二》的主人公是阿婆们。阿婆天真、善良,阿婆顽强、勇敢。
后来,我知道武汉原来有一个地方,也承载了这样的伤痛。
武汉积庆里,红房青瓦,被掩映在中山大道的高楼里。积庆里名字来源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的吉祥之意,福泽有余,然而,1938年武汉沦陷时积庆里却没有逃脱厄运。
据《武汉地方志》记载:“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日本陆军带来日本军妓和朝鲜慰安妇,占领积庆里内的空屋,于11月8日秘密开设日本陆军慰安所。据统计,1943年,积庆里有日本慰安妇130名,朝鲜慰安妇约150名,合计约280名。” 资料上说,积庆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日军慰安所旧址。
当时,日军在积庆里中山路主入口砌有砖墙,设立“诘所”(即门岗),由宪兵站岗,其他通道则全部封闭。积庆里不准华人进入,也不准华人走出。
沿着中山大道走,从南洋烟草公司旁边的小巷子进入,就可以看到积庆里的牌坊。“破”是积庆里给我的初印象,青灰色的墙壁,墙壁上偶有碳熏的黑色痕迹。
3米宽的巷子,被电动车、自行车、手推车占据,架上一根竹竿,晒起两家人的衣服来,空调高高低低分布,拍照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有水滴正中头顶,再抬眼望去,凌乱的电线弯弯曲曲,相互纠缠在一起,正是一段“剪不乱、理还乱”的旅程。
居民讲,“你看到的这还是几年前翻新了的,要是不翻新,就你看到的那墙,手一摸,灰就噗噗的往下掉。”
但是你从新民众宾馆这边进去,又是不一样的体验了。新民众宾馆的门口旁还挂着以前的老牌子——“武汉市长江呢绒服装厂”,这里应该还是一个澡堂,蓝色的“浴池”“旅馆”招牌很有feel,对面是一家纹身店,不大,从里面传出很清新的音乐让我很吃惊。
纹身店旁边还有几个淘淘服装店,不过都关门了,已经镂空的牌匾依稀可以看到是“民众商业街”几个字,墙上贴的巨大的海报被油烟沾上,一点有一点,很难再看出是谁。旁边还停着一辆三轮车,静静的等候夜晚的降临。
当时的积庆里,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其主出口的街面房屋,1924年开办了一个饭店——甲子大饭店,因为那一年是甲子年。那时候的饭店并不主要用于住宿,而是摆排场、拼挥霍,在里面吃喝玩乐,比如叫戏子,叫西餐,叫小姐,打麻将等等。积庆里的另一边有个建于1913年的清芬剧场,它最初叫丹桂大舞台,长期以演出汉剧为主。(载《武汉文史资料》2014-04)
可惜如今,中山大道依旧繁华,只是很多来到中山大道的人,都不知道有积庆里这么一个地方。
继续往里走,才发现积庆里真的很大。它由1条主巷道和8条横巷交错而成,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里面有两层或者三层复式楼,一个楼里面住大概六户人家。差不多4米宽的主巷子里,有来来往往的居民。还有从屋里蹦出来得小孩,穿着大人的拖鞋,光着身子,大人怎么拉都不愿意进屋去。
这里的门不宽,从不宽的门进去是很窄的楼梯,有的楼梯木板翘了起来,踩上去吱呀吱呀的响。木质窗台也是高高的或者长长的,门框掉了2格,但是也没有拆除,还有上面雕刻的三角形的花纹,恰到好处的大气。
这条巷子里,还有一家特别的理发店。墙是斑驳的,去了一块有一块的皮,电线也是交错的,却各有各的出路,一根连着吹风机、一根连着电风扇、还有......
理发店是简陋的,两把椅子、两面镜子构成,外边放着盆子和正在烧水的炉子,我小时候看过很多这样街边理发店,用肥皂洗脸洗头,然后店主就拿个推子推头发(推子表述其实不专业),来剪头发的人,就哼着小曲,靠在椅靠上,一脸的享受。
店主阿姨说,“我这没啥好拍的”,但是她不知道,我觊觎她那个放盆子的架子,还有那个坐着很舒服,边上轮轴一转,就可以靠上去的椅子。
再往后走,是一条服装街。说的更精确点,是由很多卖旧衣服店组成的服装街,这里的衣服,密密麻麻,皮大衣、皮草、日常家居都有。店主人店里挂满了衣服,连门口都挂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我问,“这些衣服都是从哪里来的?” 答:“从专门的地方来的。”
有慕名找来的人,但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老街坊,各式各样的衣服堆在一起,来的人从杂乱的衣服堆里找出自己想要的,乐不可支。
沿着这条巷子逛过去,一直逛到了积庆里88号。
转了两圈之后,再问店主人,“在哪里可以拍到积庆里的全貌。”“哎呀,我告诉你出巷口右转,上民众乐园顶楼,又不要票又没有人拦。”感谢之后往前走,店主还在背后叫,“你知道吧,民众乐园,就直接上顶楼......”
“九重山后面是什么,海还是天堂?”现在你再问我,那我告诉你,九重山的后面,是被时光掩藏的伤痕,但是还是要在漫长时光里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阿婆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阿婆的话
听一句
揪心一次
可关注微信号“Together故事”留言说出你的故事!
你有故事,我有记录
长按识别上边二维码点击关注
一起来玩吧~
网友评论